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聽起來很好吃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出品的微紀錄片)

鎖定
《聽起來很好吃》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出品的微紀錄片,共15集。
該紀錄片以聲音為創作重點,選取了十五道最具中國烹飪技藝代表性的菜品,涵蓋川、魯、粵、淮四大經典菜系,其中的每一道菜都是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佳餚美味 [2] 
該紀錄片於2021年2月12日至26日(大年初一到十五),每天19:55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1] 
中文名
聽起來很好吃
製作國家/地區
中國內地
類    型
紀錄片
製作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
首播時間
2020年2月12日 19時55分
播出頻道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每集時長
約 5 分鐘
播出狀態
已完結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聽起來很好吃劇情簡介

我們總習慣用“色香味俱全”來形容賣相好的菜餚,但熱油澆淋、鐵鍋爆炒和湯汁翻滾的那些聲音,或許更會刺激我們的神經。美味佳餚可觀、可品,真的還可以聽。
當烤鴨滲出的油滴落在果木柴上,當酥脆的咕咾肉遇到濃稠的酸甜汁,當幹炸丸子相互碰撞發出玻璃碴一般的聲音,聲畫結合,必將勾起您的食慾。還有啫啫煲、八寶葫蘆鴨、麻婆豆腐、燉生敲、避風塘炒蝦、毛血旺等各地名菜,這些美食可能您聽過、見過甚至吃過,但它們最真實的聲音卻是第一次完整呈現在您的耳邊 [1] 

聽起來很好吃分集劇情

    第1集 乾燒魚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年年有餘,年年有魚。一場普天同慶的歡喜,有炸的熱鬧,有燒的綿密。沸油鍛造了魯菜乾燒魚的熱烈與豐腴。俗話説“無魚不成席”,春節的團圓餐桌上,中國老百姓少不了用一條魚來寄託“年年有餘”的美好心願。而以魯菜經典烹調手法“乾燒”烹製而成的乾燒魚,是京魯大地節日餐桌的首選。


    第2集 沙溪扣肉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沙溪扣肉,在廣東中山一帶被稱作“菜王”,是擺宴席的必備菜品。對一塊五花肉的精心雕琢,是沙溪人的生活美學,考究的烹飪技法,讓沙溪扣肉從眾多扣肉中脱穎而出。針尖穿越肉身的靈魂嘆息,是“家肥屋潤”的滴水南音。


    第3集 蟹粉獅子頭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極致鮮美的味道是一首樂章,從刀與蟹殼的摩挲開始,在湯汁煮沸的那一剎那升騰。將新鮮的豬肉餡兒配上肥腴的蟹膏和鮮甜的蟹肉,這樣一顆蟹粉獅子頭是在喜慶團圓的節日裏宴請賓朋的最高禮遇。


    第4集 口口脆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口口脆,由“自貢十大名菜”之一的水煮牛肉發展而來,玩辣,自貢人是認真的,用菜油浸泡三個月,得到半發酵的鮮辣滋味。口口相傳口口脆,水煮的兔肚是自貢的鄉愁。在鄉愁的劇目裏,有辣椒的唱唸坐打,有沸油的行雲流水。


    第5集 煎餅餜子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生活不是煎熬,就好像煎餅餜子,不過是豆麪糊和鏊子的呢喃,是油條在油鍋裏的利落。在天津人的心裏,一套煎餅餜子是早餐的代名詞,麪漿和鏊子接觸時的刺啦聲、餅鏟敲擊雞蛋時的破裂聲、餜子在鍋裏翻轉起伏的油炸聲組成了喚醒天津的清晨協奏曲。


    第6集 回鍋肉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回鍋肉是一道需要二次烹飪的菜品,是川菜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家常菜。對四川人來講,每盤迴鍋肉裏那一片片裹着油的“燈盞窩兒”就是心中最深切的家鄉回憶。熬煮是大江東去的沉吟,爆炒是多情不惱的歌詠。人生難回頭,幸有回鍋肉。


    第7集 北京烤鴨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當炙烤鴨子的技法,隨着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從南方一路北上進京,再通過京廚的巧手改良,便成了京派美食最負盛譽的一張名片。有風的聲音,有火的聲音,有刀的聲音。切開侯服玉食,捲起宮闕煙雲。除了下雪,一隻燒鴨子,夢迴北平。


    第8集 咕咾肉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咕咾肉,始於清代,馳名中外。經過一場熱鬧非凡的炸制,肉皮酥脆可口,用關火後的餘温翻炒,讓每塊肉都被醬汁牢牢包裹。蜚聲海外,咕咾肉也!趟得過刀山火海,浸得了人間酸甜。火盡功成,師傅出關。


    第9集 幹炸丸子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一抓,肉餡從指間衝出了午門。一摔,驚起了寒鴉與滿城飛絮。一拍,玻璃碴聲,帛裂玉碎。温吞吞的油温,梁實秋淚汪汪的鄉愁。肉剁得鬆鬆細細的,炸得外焦裏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上椒鹽吃,一口一個,實在是無上美味。


    第10集 啫啫煲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用黏土、陶土燒製的砂煲屬於陶器,它開啓了人類社會“水烹”的時代。火遇見陶,陶遇見空氣,空氣遇見魚頭。這分明焗的是一種焦慮,焗的是一種煎熬,還有一種不安和躁動,化作了啫啫作響的絮語。終於在開蓋的瞬間,爆裂的啫啫香氣,磅礴而出。


    第11集 八寶葫蘆鴨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淮揚菜以巧思和刀工聞名於世,其中,八寶葫蘆鴨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整鴨脱骨猶如庖丁解牛般,剔骨而皮不破,鴨皮能滴水不漏,這叫“看不見”的刀工。驚悚地捨去了那一具皮囊,縱身一躍,彷彿化蝶。那些俗世瑣碎和煎熬,在一具皮囊內,修成正果。


    第12集 麻婆豆腐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麻婆豆腐問世,19世紀初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製作麻婆豆腐必須用紅花椒,經過充分的鹽滷後豆腐才可凝固,牛肉末被炒至香酥後與豆腐結合,才能做出一道鮮香美味的麻婆豆腐。八字箴言,三次勾芡。慢慢地煮,如泉源湧出活水。輕輕地翻,留一鍋雕欄玉砌。花椒麪風塵僕僕,裝扮着麻婆這個網紅。


    第13集 燉生敲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長魚,江蘇人對鱔魚的愛稱,也幾乎是每個江蘇人的寶貝。燉生敲,傳世三百多年,精耕細作,是淮揚菜的恆定法則。成菜再搭配內裏乾坤的神仙蛋,堪稱絕妙。刀背藏身,蛋內乾坤。“若論香酥醇厚味,金陵獨擅燉生敲。”鱔魚謂之生敲,妙在那番敲打。下箸如銷魂,萬户搗衣聲。


    第14集 避風塘炒蝦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避風塘”起源於香港漁船為躲避颱風藏身港口裏的海上大排檔。烤到乾脆,搗到粉碎,炒到焦香。紛繁複雜的配料,給避風塘炒蝦提供了豐富的香氣和口感。風的季節,沒有風的味道。避風塘的辣,是一種南派的剛烈。烤到乾脆,搗到粉碎,炒到焦香。在心靈的港灣裏,口腔裏充滿了一點點倔強。


    第15集 毛血旺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毛血旺是重慶江湖菜的鼻祖之一,原材料豐富,雖同出一鍋但口味卻不盡相同。一把花椒,一瓢熱油,一聲犀利。毛血旺是雲蒸霞蔚的江湖碼頭,也是三教九流的等閒從容。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3]  [6] 

聽起來很好吃幕後製作

中華飲食文化以其獨有的地域性和多樣性影響着一代代中國人。每逢年節,一頓頓可口的佳餚更是大家繞不開的話題。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是家庭年夜飯的濃濃眷念,更是家鄉美食的舌尖記憶。由於疫情原因,2021年春節人們響應國家號召駐地過年,所以難以回家品嚐到屬於家鄉的獨特美食。為此,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紀錄頻道特別推出了以聲音為創作重點的美食紀錄片《聽起來很好吃》 [2] 
該片的製作團隊運用嫺熟的攝影技術手段全面展示製作技巧,由電影擬音團隊為菜品賦予了豐富且充滿想象力的聲音元素——真實聲音模擬、高速動作擬音、聲音元素創意混搭等,這些聲音特技讓食物的質感與細節得到了數倍放大,效果震撼,真正地做到“耳聽美味” [1] 
在該片的拍攝中,一些廚師都是春節前受邀參與拍攝製作相關菜餚,雖然菜的製作只播出了4分鐘左右,但節目組花了很長時間拍攝了製作的過程 [4] 

聽起來很好吃主創團隊

策劃/主編
張涵冰
攝影
王春波、裴啓明、朱煥之、肖俊、陳沖、戴雲龍
執行總導演
南坡、胡濱
燈光
張官
烹飪嘉賓
吳疆
音樂編輯
彭濛
前期導演
胡濱、李巍、李陽
音效設計
黃靖修
後期導演
南坡、朱林、曹曉波
擬音
魏俊華、高士義、毛磊
製片
周作鼎、閆秀金、張啓博、龐博
美術
李怡雯
食品造型
梁鷗、姜浩然
聲音支持
東岸ECS
畫面支持
大乘創意
顧問
董克平、餘梅勝、劉志林、九吃
製片人
鄧武、周俊
編審
周東元
統籌
孟亞麗、宋濤、吳超
責任編輯
李瑤
播出總統籌
石世侖
監製
馮雪松
承製
北京吾味文化傳媒
總監製
莊殿君、梁紅
注: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集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5] 

聽起來很好吃音樂原聲

歌曲名
作曲者
類別
發行時間
《聽起來很好吃-預熱篇》
彭濛
預告曲
2021年1月7日 [7] 

聽起來很好吃發行信息

聽起來很好吃播出平台

衞視平台
播出日期
播出時間
網絡平台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2021年2月12日-2月26日
每日19:55
央視網
參考資料 [1] 

聽起來很好吃播出數據

截至2021年2月16日為止,《聽起來很好吃》相關視頻微博總播放量過百萬,微博話題#紀錄片聽起來很好吃#總閲讀達1268萬 [2] 

聽起來很好吃作品評價

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紀錄片以中華美食的“小切口”書寫中華文化的“大篇章”,以走心而接地氣的方式展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和生活理念,傳遞着美食背後的精神與風格。雖然,觀眾或許很熟悉毛血旺、燉生敲、啫啫煲、麻婆豆腐、八寶葫蘆鴨、避風塘炒蝦等名菜,但恐怕從未聽到過它們被烹製時的聲音。這一次,《聽起來很好吃》將聲音作為創作重點,加上卓越的視覺效果,成功讓一道道傳統美食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熱油澆淋、鐵鍋爆炒、湯汁翻滾等菜餚烹調過程中的聲音本身就是一句句美妙經典的“台詞”。這部美食紀錄片用心捕捉和延伸了菜餚烹調過程中的各種聲音,使觀眾從中收穫到了視聽上的雙重享受。《聽起來很好吃》以聲音創作為主,以視覺呈現為輔,從菜餚製作過程的多層次聲音元素切入,生動訴説着南北形態各異的飲食文化,以及不同省份、地區的味覺審美傾向。該片每集開場帶入的街景、菜市和當地方言對話等元素也十分引人入勝。電影級別的視聽製作標準和巧妙的剪輯方式讓人如臨其境。仔細聆聽,某一集中或許就藏着觀眾最熟悉的“鄉音 [2]  ”。(光明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