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聽曉角

鎖定
《聽曉角》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作品。此詩首句寫秋霜落葉,展示了邊城秋日的蕭瑟景象;次句在秋霜落葉中,又添了一輪孤月,寫出了在拂曉的號角聲中景象的淒涼;第三句是詩人抬頭看見空中無數大雁飛過時產生的聯想,暗示了邊塞景象的廣漠荒涼,飛鳥難渡;末句寫秋風送曲,在無限淒涼的景色中,可以想見這是一支悲傷的樂曲,全詩也於此戛然而止,然而餘音繚繞,不絕如縷。全詩四句,每句都是一個獨立的畫面,整個境界蒼涼雄渾。
作品名稱
聽曉角
作品別名
聽鳴角
作    者
李益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    材
邊塞詩

聽曉角作品原文

聽曉角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捲入小單于 [1] 

聽曉角註釋譯文

聽曉角詞句註釋

⑴曉角:一作“鳴角”。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⑵關榆:古代北方邊關城塞常種榆樹,關榆就是指關旁的榆樹。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蕪”。
⑶漢月:一作“片月”。
⑷無限:一作“無數”。
⑸捲入:一作“吹入”。小單于:樂曲名。 [1]  [2] 

聽曉角白話譯文

拂曉時分醒來,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榆樹葉,原來昨夜下了濃濃的秋霜,使得榆葉紛紛墜落。軍中的號角聲在城頭響起,這時月亮還未落下,孤零零地掛在天邊。邊塞遼闊無邊,就連大雁也飛不到盡頭。隨風傳來的曉角聲裏,吹奏的是《小單于》這首曲子。 [2] 

聽曉角作品鑑賞

聽曉角文學賞析

李益這首《聽曉角》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此詩旨在寫徵人的邊愁鄉思,但詩中只有一片角聲在迴盪,一羣塞鴻在盤旋,既沒有明白表達徵人的愁思,甚至始終沒有讓徵人出場。詩篇採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從角聲、塞鴻折射出徵人的處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詩的前兩句“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是以環境氣氛來烘托角聲,點明這片角聲響起的地點是邊關,季節當深秋,時間方破曉。這時,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殘月在天;迴盪在如此悽清的環境氣氛中的角聲,其聲情該是多麼悲涼哀怨,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表面看,這兩句只是寫景,寫角聲,但這是以沒有出場的徵人為中心,寫他的所見所聞,而且,字裏行間還處處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開頭,寫霜而曰“邊霜”,這既説明夜來的霜是降落在邊關上,也寫出了徵人見霜時所產生的身在邊關之感。次句在句末寫到月,而在月後加了一個“孤”字;這不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寫地上的人看到這片殘月時的感覺也是孤零零的。
長期身在邊關的李益,深知邊聲,特別是邊聲中的笛聲、角聲等是怎樣撥動徵人的心絃、牽引徵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邊塞詩往往讓讀者從一個特定的音響環境進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從軍北征》詩云:“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兩詩都是從笛聲寫到聽笛的徵人,以及因此觸發的情思、引起的反應。這首《聽曉角》詩,也從音響着眼下筆,但在構思和寫法上卻另有其獨特之處。它不像上述二詩那樣,前兩句之後接下去由角聲寫到傾聽角聲的徵人,並進而道出他們的感受,而此詩的後兩句卻是:“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捲入《小單于》。”原來詩人的視線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從天邊的孤月移向一羣飛翔的鴻雁。這裏,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的奇特的詩思,運用他的誇張的詩筆,想象和描寫這羣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于》曲,也深深為之動情,因而在關上低迴留連,盤旋不度。這樣寫,以雁代人,從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淒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徵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3] 

聽曉角名家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句佳,意更渾涵,必如此方是作者。
《唐詩直解》:無限悽其。
《唐詩訓解》:借鴻以形人悲,詩多用此。
《唐詩鏡》:落意高遠。
唐詩別裁》:塞鴻聞角聲尚不能飛度,況《小單于》吹入徵人耳乎?與《受降城》一首相印。
《唐詩箋註》:一片悲涼,卻純用白描法寫照,畫意無痕,幾不着紙。風吹塞雁,卻與霜墮關榆相映。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鴻聞不度,人更何如?較《聞笛》、《從軍》之作,意更微妙。
《詩境淺説續編》:首句言嚴霜一夕,榆林萬葉飛墮關前,時在破曉之前。次句言霜天拂曉,有獨立城頭寒吹畫角者,用“當”字固妙,接以“片月孤”三字,尤善寫蒼莽之神,宜其佳句流轉,播為圖畫也。後二句之意,或謂無限塞鴻,聞角聲悲奏,回翅南飛,聲音之感物,如六馬仰秣,游魚出聽也。或謂地處極邊,更北則為小單于之境,塞鴻避其嚴寒,至此不能飛度,唯有嗚咽角聲,隨秋風遠送,吹入單于。此兩層之意,皆極言邊地荒寒,而徵人聞角生悲,不言而喻矣。 [4] 

聽曉角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遊燕趙間。後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詩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8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7
  • 3.    陳邦炎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13-714
  • 4.    聽曉(一作鳴)角(唐·李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7-17]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