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聶豫

鎖定
聶豫(1886—1937),當陽縣河溶鎮人。青年時期在武漢結識革命黨人蔣翊武、張難先、孫武等人,創立秘密反清組織“振團道心會’’,並自任會長。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軍務部參議。1915年在武漢組織“湖北討袁護國軍"任參謀長。1926年9月,應共產黨員李超然邀請,回當陽擔任“國民革命軍長江上游先遣軍總司令“,和李超然一起領導了當陽城關起義。後曾任“鐵血傷軍委員會”主任委員。 [2]  1937年逝世。 [3] 
出生地
湖北省當陽市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主要成就
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北伐戰爭
本    名
聶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目錄

聶豫人物生平

聶豫,湖北當陽河溶人,武昌首義元勳。聶幼時從沔陽秀才李筱藩讀私塾,後肄業於武昌方言學堂,與革命黨人蔣翊武、張難先、孫武等常相過從,並以漢口"滿春園"為地下聯絡機關,接納革命黨人。一生歷經辛亥革命、討袁護國、北伐戰爭,為救國救民於水火,為振興中華,不畏艱險,英勇奮鬥,作出了不朽貢獻。
聶豫幼年聰明乖巧、博學多才,深得長輩們的喜歡。18歲時,聶豫在父輩的絲行裏接觸三江之客,廣收百家之言,即產生了為民報國之志。他認為列強凌弱,華夏不振,皆是滿清為害,發誓與滿清勢不兩立,並當眾剪下辮子,以明志向。1904年,聶豫辭父別母,身背心愛的二胡,手提簡單的行李,踏上了赴漢求學的長路。
聶豫到了漢口,先入方言學堂。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早已通過秘密組織傳到武漢,學堂不乏新派人物。在漢口,聶豫於課餘飯後漫步街頭,不自覺到茶館聽書,一次書畢人散,他忍不住上前操起説書先生的琴彈了一曲。由於技巧嫺熟,大得老闆賞識,叫他常來常往。後來,聶豫聯繫當時形勢,編了《王讓吞炭》、《亡國恨》、《碎琴緣》等段子,加入説書行列。由於他編的段子內容新、格調高、弘揚了民族正氣,揭露了滿清王朝的腐敗與無能,使許多軍界人士、學生、商人、居民都喜歡聽。革命黨人即暗中與其聯繫並接納,蔣翊武、張難先、孫武等對他極為賞識,亦相見恨晚,願同生共死。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武昌發難,舉行了震撼全國的辛亥首義。第二天聶豫從漢口渡江,就任革命軍都督軍務部參議職,協助軍務部長孫武指揮作戰。 不久,清軍反撲,戰局緊張。聶豫親自化裝渡江偵察。偵察當中,曾説服一清軍機槍連連長率一連人槍歸順革命軍。漢陽失守後,武昌成了一座孤城,形勢危急,革命軍中有些將領意志動搖,打算放棄武昌。聶豫主張堅守待援,他親率士兵挖壕備戰,誓與武昌共存亡。
這時,孫中山先生聞訊,從海外歸來,各省革命黨人紛紛樹旗獨立。清帝見大勢已去,被迫宣佈“遜位”。南北議和後,孫中山於南京建都,成立國會和臨時政府。國府曾電邀聶豫主持農林部工作。聶辭未任。
武昌首義成功,聶豫立下了赫赫戰功,但袁世凱卻對他恨得咬牙。1916年初,袁世凱竊國稱帝,孫中山發動第二次革命討袁護國,聶豫又任討袁軍湖北第一區司令部參謀長,於武漢率舊部起義,因事機不密,遭敵圍攻而失敗,聶豫等逃往上海寓居法租界。他往上海期間,曾組織革命黨人赴武漢行刺北洋軍閥要員。當時報紙上經常報道聶豫組織暗殺的消息,北洋軍閥曾懸賞1000元緝拿他。但聶豫以他的勇敢和機智,一次又一次逃脱追捕。
在這段時間,聶豫曾回過一次河溶,時間當是1911年春。當時“聶廣成絲行”已經倒閉,只剩下房子一幢,聶豫為了籌集倒袁資金,便將房屋作價一千元賣給了河溶街上的劉“拔貢”。
聶豫回武昌後,住古樓洞寓所,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董必武交往甚密;董很賞識聶的勇敢機智,聶豫卻非常佩服董的文才卓識。這段時間兩人曾結伴秘密到過河溶。
1926年7月,國共合作,組織國民革命軍北伐。辛亥革命元老聶豫應邀回當陽領導武裝起義。9月上旬,組織了1800人的武裝力量,成立中國國民革命軍長江上游先遣軍,於9月12日午夜,發動武裝起義,一舉破縣城,活捉北洋軍閥的縣知事程國藩,開監釋放無辜百姓,取得起義勝利。隨後,率部連克荊門、鍾祥兩縣城,迫使遠安守城部長投降。驅逐了荊門縣知事畢世房,趕走鍾祥縣內天主堂的洋教士,給北洋軍閥以沉重的打擊,配合北伐軍攻克武昌。10月上旬,聶豫赴武漢與北伐軍聯繫,李超然接替其職。
聶豫一生戎馬倥傯,雖然回河溶次數不多,但他對故鄉是熱愛的。由於他的薪俸穩定,曾對家鄉進行過不少接濟,有故鄉人到了武漢,他總要送些盤費。但他對親屬卻要求很嚴,要他們好好學知識,勤儉過日子。
聶豫住武昌古樓洞寓所時,董必武、張難先、孫武等經常到他家作客。每逢這時,聶豫總是將養子春旺拉到他身旁站定,要他向前輩行禮。
養子聶春旺長到15歲時,聶豫對他備加喜歡了,管束得也更加嚴格了。一年秋天,養子從河溶老家到了父親那兒,父親非常高興,連説:“好,好!”問飢問暖。落了座後,父親卻嚴肅地對他説道:“旺,你長這麼大了,該學規矩了。”恰在這時,董必武進來了。董身着長衫,先生打扮,坐下後,十分客氣地詢問聶豫家鄉當陽的風土人情和習俗,問得既仔細又隨和。只一會兒,聶春旺就同董必武熟悉得像一家人似的。董必武告辭後,聶豫又對兒子:“旺,今後送客人出門時,兩手要垂直才對呵!”
“九一八”、“七七事變”後,大好河山淪陷敵手,這些激怒了這位辛亥革命志士,恨自己年邁不能上前線殺敵。1937年南京失守後,日機轟炸武漢,房屋受震,這位辛亥革命老人終於含着未竟之願,與世長辭了。 死後葬於武漢葛店方坡,董必武、張難先送了輓聯,張難先為之撰寫了碑文。
聶豫一生,歷經辛亥革命、討袁護國、北伐戰爭,為救國救民,為振興中華,不畏艱險,英勇奮鬥,作出了不朽貢獻。黨和人民政府沒有忘記這位辛亥首義志士,不僅在武昌的辛亥革命紀念館內留有的芳名,1965年,董必武副主席來當陽視察河溶中學時,還向校長打聽過聶豫後代的情況,並交待照顧好這些革命遺孤。 [1] 
參考資料
  • 1.    聶豫-河溶走出去的革命元勳  .河溶發佈官方微信公眾號[引用日期2023-07-22]
  • 2.    湖北省宜昌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宜昌地區簡志》,1986年,第362頁。
  • 3.    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 人物》(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