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聶蘇

鎖定
聶蘇支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滇中方言土語羣。聶蘇支雖然無文字,但善於吸收和借鑑漢、白文化。經過600多年曆史的薰陶,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格。
中文名
聶蘇
屬    性
彝族分支
分佈地區
團結鄉、漾濞縣雙澗鄉
語    言
彝族打歌“細苦細”和“鹿魯整”

目錄

聶蘇分佈地區

團結鄉、漾濞縣雙澗鄉、富恆鄉、永平縣北斗鄉、蒙自壩區、箇舊等。

聶蘇語言

較為突出的為彝族打歌“細苦細”和“鹿魯整”。前者為走唱式,一羣人在歌頭的率領下,排成行、圍成圈,歌頭手端一碗酒,其餘的人將左手搭在前人的右肩上緩緩踏步,邊走邊唱。所唱內容大多為彝族史詩,如民族的歷史、遷徙的業績等。後者為純舞蹈式,只跳,無伴奏唱,動作複雜,舞步歡快有力,節奏強烈,有一步二步及前二步後兩步單雙牡丹、洗麻、猴子遮眼等30多個動作,均為民間喜事時聚眾歡跳,近似於白族“力格歌”,但打跳法有些不同。聶蘇人善於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除在服飾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特色外,信仰、喪葬、婚姻、居住等基本與當地白族雷同,吹奏鎖吶,唱白曲唱漢調,通霄達旦歡樂已與其它民族同融。

聶蘇樂器

在箇舊的彝族支系聶蘇人中,有着這樣的傳説:古時候,有個聾啞人死了母親,他萬分悲痛,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悲哀。有一天,他發現一截帶有蟲眼的竹子,放在嘴裏一吹,發出了低沉悲涼的音響。他想,竹管蟲眼能發響,要多挖幾個洞呢?於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幾個等距離的小孔,果然發出了抑揚頓挫的音響。他聽啊、吹啊,終於用會響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親的心情。此後,這種會響的竹管,彝語稱非裏的樂器就流傳下來了。 關於巴烏起源的傳説故事還很多很多,它們説明,巴烏是聰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勞動中發明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