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聶文濤

(醫學專家)

鎖定
聶文濤先生生於儒醫家庭,為聶國祥先生第四子。後又出於王耀廷門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著作有《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與其他學者共同完成的學術著作《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
中文名
聶文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醫生
代表作品
《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
生出於
王耀廷門下

聶文濤簡介

聶文濤先生出於王耀廷門下。王耀廷老師先後擔任長春中醫學院教學院長、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省衞生廳副廳長等職,為人光明磊落。聶師天生聰穎,又有長輩耳提面命,成就了儒學素養,好誠明之學。聶師認為:先學《誠明》,而後可學《中庸》,而後可以學《易》。其學生曾整理聶文濤老師所授,匯成《聶文濤讓我學誠明》、《聶文濤讓我學中庸》和《聶文濤讓我學周易》。聶師所授都是他個人的生活總結。每言:慎獨就是要面對自己。聶文濤老師負責開發教學課件、產品設計、學術交流和人才培訓等糖尿病相關的重大事宜。

聶文濤提出概念

平和書院稱聶文濤先生為生活中的誠明之師。2003年他依據中醫哲學中“德”與“位”的關係辨析而提出了雙高綜合症的概念;2008年基於古代中醫學對消渴症的詳細記述,發現了血糖穀物保護曲線

聶文濤個人成就

聶文濤糖尿病

2003年,聶文濤指出:Ⅱ型糖尿病後期胰島素分泌不足正是治療方式造成的功能退化。“患者所以自身選擇了升高血糖的反應,是基於胰腺對體內糖的運行轉換情況所做出的一種判斷。當服用了降糖藥物以後,胰腺會做出一種錯誤的判斷,那就是現有的胰島素分泌水平已經是足夠人體所需的。”(《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

聶文濤激素關係

2004年,聶文濤明確指出:“外援胰島素會引起體內胰高糖素升高,從而造成雙高綜合症。”(《從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陣勢》)雙高綜合症不僅預見了胰島素補充的問題,更是對西方傳統思維的明顯挑戰。一個眾所周知的激素關係,胰島素分泌會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但是從中醫思維出發卻可以肯定如果是外援胰島素則會出現相反的結果。這表明學者對內源胰島素與外援胰島素的作用持完全不同的態度。這種來自中醫學的觀念,構成了對數百年來西方現代醫學思維的衝擊。

聶文濤發表《現代中醫學主張》

2005年,聶文濤發表了著名的《現代中醫學主張》。呼籲要結束只相信眼睛而不相信人類智力的解剖時代。他指出,環境因素的複雜性使事物本身的運行規律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顯現出來,而所謂大量統計的循證恰恰忽視了這一點。那些被統計出來的數據,完全可以給出更合理的解釋。

聶文濤康復主張

2006年,多年的糖尿病康復實踐使這位青年學者更加自信。聶文濤進一步強調了“先健康然後血糖平穩”的康復主張。他對患者併發症恢復時的血糖升高做出了明確肯定:血糖過高可以引起酮體酸中毒等嚴重後果,然而這些後果出現之前身體絕對不是舒適,而是異常難受。當身體舒適了,併發症狀明顯恢復,這種危害怎麼可能比並發症進展還可怕?併發症才是最嚴重後果。

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

2007年,聶文濤在他的名著《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中進一步指出,Ⅱ型糖尿病是由胰高血糖素首先升高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雙高綜合症。這從病因學上直接修正以往集中於胰島素的觀點。引起強烈震動。吉林大學出版社用快速出版作出了支持。
2008年,聶文濤與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共同完成的《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引起廣泛關注。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衞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藥發展傑出貢獻獎。
2009年,德國健康界根據聶文濤的穀物保護主張,開始健康主食教育。健康主食,成為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全新主張。

聶文濤《馴服血糖》出版

2010年,聶文濤著作《馴服血糖》出版發行。《馴服血糖》彙集了聶文濤眾多學術觀點,已有多種文字版本流傳。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出版發行。
聶文濤在研究疾病過程中,表現了強烈的東方思維,也表現了對心身醫學健康心理學等歐美最新健康理論的強烈關注。他提出用人體被動發病和主動發病來替代原有的急慢性疾病劃分。在生理動機上,中醫學和西方新興起的很多學科採取了相同的態度。因為有生理動機的存在,很多疾病正是生理上為了獲得生理機能的平衡而主動發生的。這類疾病會表現出身體對各種直接干預的強烈抵抗,因而使疾病呈現出慢性、遷延難愈等特徵。在這種觀念之上,主動性發病和被動性發病的治療方法上應該有明顯的區別。他指出:“解除生命的糾葛必須給出生命新的目標。”這種理論劃分的結果,為以後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範式,因而具有劃時代意義。

聶文濤《有效康復糖尿病》出版

有效康復糖尿病》是聶文濤英文著作中文版。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5月1日出版發行。《Conquer Diabetes Mellitus 》是美國國會圖書館 [1]  館藏第一部中國醫生撰寫的英文糖尿病圖書。書中總結了作者的理論和實踐。

聶文濤雙高綜合症

聶文濤把體內出現持久的胰高血糖素胰島素都高於健康水平的狀態,從而造成相關健康問題,被命名為雙高綜合症
1、雙高綜合症出現的兩個條件
聶文濤認為,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帶動胰島素分泌,從而出現雙高綜合症Ⅱ型糖尿病人進餐之後2小時胰高糖素胰島素水平都在升高,都高於健康人。與此相比,健康的人會出現胰島素升高同時胰高血糖素濃度降低。這説明,糖尿病人在生理上渴望升高血糖。或者説,如果一定要用激素指令來説明Ⅱ型糖尿病的產生原因,那麼應該表述成: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導致了身體血糖升高,造成Ⅱ型糖尿病。 這説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為胰高血糖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分解的,而胰島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合成的。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從而出現糖尿病。
外援胰島素補給以後,體內將出現胰島素和高血糖素濃度雙高的狀態,簡稱雙高狀態。這是聶文濤關注的另一種雙高綜合症。這種情況是人體自我保護的結果。
2、雙高綜合症的臨牀意義
雙高綜合症,提示治療糖尿病應該從降低血糖轉變為防止升高血糖。
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注重雙高綜合症和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認為這是中醫學對消渴證研究的巨大成果。她在與聶文濤醫生合作撰著的《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明確了:雙高綜合症和穀物保護的效果證實了古代中醫名家關於消渴證可以痊癒(古文:已)的記載是真實的。同時指出:“聶文濤醫生的代謝訓練、穀物保護、運動刺激三合一生活新法是針對Somogyi現象的。Somogyi現象是糖尿病患者普遍發生的,也就是短暫低血糖之後出現高血糖。這提示,高血糖很多時候來自低血糖刺激。這給傳統的藥物治療帶來了難題,強行降低血糖實際上等於更牢固地培育了高血糖病根;升高血糖又使高血糖可能進一步加劇。穀物保護,是從生理學習理論出發,把食物代謝過程和食物代謝結果嚴格區分開,因此關注到穀物和葡萄糖的區別。”

聶文濤穀物保護曲線

聶文濤發現

飲食和運動一直是糖尿病行為干預技術的關鍵。這方面的指導,很多都是出於專家們主觀的意願,因此不僅方案之間差別很大,而且缺乏相應的研究依據。我國上海高校專家一直非常重視這方面問題。比如,上海醫科大學宋禧星教授指出:“20世紀50年代,當歐美等西方國家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和高脂肪作為治療糖尿病食譜時,我國根據傳統飲食習慣,提倡在一般情況下食譜中的總熱量主要(>50%)應來自碳水化合物,其他來自足夠的蛋白質和低脂肪。我國的食譜與日本的很相似。實踐證明,我國和東方的食譜比較合理,慢性血管併發證遠較西方食譜為少。西方國家也認可我國的食譜,但是由於飲食習慣不同,他們不容易長期堅持”(引自宋禧星《現代糖尿病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這也表明,本世紀之前,關於糖尿病食譜從來未作過放開穀物組與控制穀物組的對照研究。
上個世紀末,中醫學者聶文濤關注清代名醫陳士鐸在《辯證冰鑑》中記述消渴症“得食則渴減,飢則渴尤甚。”聶認為,清代中醫學家陳士鐸注意到,消渴病人進食穀物後症狀緩解,飢餓的時候臨牀症狀越加明顯。並開始長期地耐心求證穀物放開的效果。2007年聶文濤醫生公開提倡放開主食,主張與正常中國人養生標準一樣,採取飯吃八分飽。並首次為放開穀物作了行為醫學論述。聶文濤的專著《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2007年由吉林大學出版發行。聶文濤的抽樣調查顯示,在57名伴有口渴、虛汗、乏力等糖尿病不適症狀的患者,放開主食和以穀物作為零食保障後,45例症狀患者或消失,8例沒有明顯變化,4例繼續發展。這説明,即使在心理作用無法消除的情況下,放開穀物也是完全正確的。聶文濤醫生還在面向醫院的技術培訓中直接説明“一條奇怪的血糖曲線”,這就是穀物保護曲線

聶文濤繼續研究

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注重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認為這是中醫學對消渴證研究的巨大成果。她在與聶文濤醫生合作撰著的《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明確了:穀物保護的效果證實了古代中醫名家關於消渴證可以痊癒(古文:已)的記載是真實的。同時指出:“聶文濤醫生的代謝訓練、穀物保護、運動刺激三合一生活新法是針對Somogyi現象的。Somogyi現象是糖尿病患者普遍發生的,也就是短暫低血糖之後出現高血糖。這提示,高血糖很多時候來自低血糖刺激。這給傳統的藥物治療帶來了難題,強行降低血糖實際上等於更牢固地培育了高血糖病根;升高血糖又使高血糖可能進一步加劇。穀物保護,是從生理學習理論出發,把食物代謝過程和食物代謝結果嚴格區分開,因此關注到穀物和葡萄糖的區別。”
王英博士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並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衞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藥發展傑出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確指出其進食穀物受到陳士鐸的啓發。

聶文濤啓示

(1)挖掘中醫遺產,不能依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聶文濤認為,在現代醫學理論與中醫實踐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發展現代醫學理論,而不是拋棄實踐。否則就是削足適履
(2)疑古派應該通過實驗證據來質疑古代文獻記載,而不能根據自己做學問的習慣來主觀臆斷古代文獻不真實:這是對古代學者勞動的不尊重。

聶文濤思想指導

聶文濤儒學訓詁

正確理解儒學經典的文字,是中華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嗜好。中醫學的特殊性,要求每個學者必須有紮實的文字功夫。訓詁需要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聶文濤《論語·子路》的一段訓詁

[起因]
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張功耀教授在《孔子不信巫醫考》提出:孔子一生篤守“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的治學格言。正因為如此,他對那些不明不白的巫和醫是從來不相信的。我們就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孔子的另外一句格言:“人而無,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在一些《論語》註釋著作中這句話多被誤解為,“沒有恆心的人不要學習巫和醫”。其實,這樣的解釋與孔子的一貫思想極其相左。既然孔子既不信巫也不信,是斷然不會勸告人們用“恆心”去學習巫和醫的。筆者以為,孔子這裏的“恆”,是指一種恆定不移的因果規律。既然醫和巫不能確定它們與疾病之間恆定不移的因果關係,則所有的人都沒有權力為病人施行巫和醫。因此,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生老病死)是無常的,不可以為人施行巫術或醫術。”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經由孔子表達出來的也許是最早的“廢醫論”觀點。
[聶文濤訓詁]
《周禮》有醫官設置,那裏的醫顯然是中醫而不是西醫。而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表明他對周禮的非常認可。“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孔子接着説:“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孔子這裏説的是人需要有堅定的操守,否則一定會遭受羞辱,這是不用卜卦就知道的。孔子的全部落腳點,不是巫醫,而是道德。孔子如此主動談及巫醫,並用來説明道德問題,説明孔子沒有把巫醫當成“怪、力、亂、神”。

聶文濤《中庸》訓詁

南宋葉適中庸》:“古之人,使中和為我用,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也就是,君子要用中和的態度改變現實,重建天地自然的秩序。這是一種“改天換日”的解析。南宋時期,外族入侵,內部不斷有屈膝主和的權臣。葉適作為一個主戰大臣,借《中庸》而言志。這種對《中庸》的理解影響至今。現在仍然有學者把“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翻譯成:“天地各得其位,萬物自然發育。”
聶文濤認為,《中庸》前半部分為先秦作品。後半部分有秦漢學者添加成份,可稱之為《誠明》。“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説君子得道多助。君子中和,天地萬物都被君子取用,所以天地賦予其位,萬物也會表現出對君子的支持。聶文濤先生認為,君子效法天地,順應天地,這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葉適的解釋,是基於時代的特殊要求作出的。萬物因為某甲中和而發育,又因為某乙不中和而不發育,甲乙並存於世,豈不萬物無所適從?所以“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應翻譯成:“天地賦予君子地位,萬物也會給君子以養育支持。”
[小人之中庸]
流行的解釋“之”是“反”的意思。聶文濤解釋説,“君子之中庸也”的“”是指向目標的意思。“小人之中庸也” 的“之”也是這個意思。君子和小人物,都有中庸的願望。
孔子説:“君子能夠實現中庸,小人物會與中庸目標背道而馳。君子想要中庸啊,君子那時候能夠恰到好處;小人物也要中庸啊,小人物卻不知道要有所忌憚。”聶文濤説: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誰不想做事恰到好處呢?但是小人物卻做不到,因為他們心中把別人裝得太少了,不知道什麼應該忌憚。
[中庸不可能]
聶文濤解釋説,“能,此處是指憑能力做事。”不可以把先秦的“不可能”理解成現代的“不可能”。如果中庸不可能,那何必談中庸呢?
孔子説:“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是依靠能力可以做到的。”聶文濤説:中庸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分寸,不是靠勇氣、智慧和自我犧牲精神來實現的。所以,修道不是任性;道不可以強求。

聶文濤《易傳》訓詁

語出《易傳·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並依此秩序來説明君子德與業的關係。“可久則賢人之,可大則賢人之業。”
聶文濤解釋説:“天高地卑,並不是把‘地’理解為下賤。這是要君子居於高位則能效法天,居於下位則能效法地。所以《易傳·繫辭上》有‘崇效天,卑法地’之説。《易傳·繫辭上》鼓勵君子要憑藉自己的德性而創立事業,不斷自新。自新,就是改變自己:‘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君子效法天地之道,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會堅守自己的道德,並因此獲得應有的地位和尊嚴。漢代以後,封建君主地位得到加強。天尊地卑被學者曲解成社會地位的不可逾越,以取悦君王。如西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列出“三綱五常”;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雲:“夫有再娶之義,婦夫二適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故事夫如妻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聶文濤踐行中醫學

堅持中醫學思想,分析現代數據,解決當代疾病。這就是聶文濤的現代中醫學主張。

聶文濤消渴證的價值

針對一些學者認為“消渴證”不確切的説法,聶文濤認為:
消渴證關注了人體內的一種驅動力,現代心身醫學稱之為內驅力。也就是身體有高分解的衝動;高分解的結果是消渴。所以,針對消渴的治療方劑,往往同是對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這是中醫立足於身體體徵變化解決疾病的價值所在。聶文濤在《是馴服血糖,不是束縛血糖》一文中指出:中醫學強調人體變化是必須有主導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誰行“政令”的問題。這種“德”與“位”的關係辨析,也是《易傳·繫辭上》開篇就講的。根據這種基本的中醫思維,人體胰島素不敏感狀態是因為胰島素不當令的原因。那麼,此時由誰來行“政令”呢?這就是胰高糖素。這説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為胰高血糖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分解的,而胰島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合成的。顯然,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從而出現糖尿病。因此,必須避免對血糖的這種刺激。所以,中醫學自《黃帝內經》以來一直注意穀物保護。現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經成為公認的糖尿病患者健康進食方式。

聶文濤德與位的解析

中國人在對自然世界的研究上和對生命的研究上採取了同樣的態度。這種是注重“”和“德”的作用。這裏,我們首先要講一下“”。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後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種情況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採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這種對萬事萬物恪盡職守的崇尚,也形成了中醫大夫對醫生“德”的理解。

聶文濤科學精神

聶文濤科學的發展問題

聶文濤在面向醫院糖尿病技術培訓中的著名演講:這些摸象者,他們摸到局部的那種真切感和給他們帶來的那種內心的震撼,不是我們遠觀那些大象所能體會的。而且站在未來的角度,我們反看今天的所有的學派的研究的時候,我們就會深切的感覺到包括我聶文濤自己的研究,那隻不過是未來大象的一部分而已。所以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

聶文濤理論與現象的關係

聶文濤針對“中醫有效但不科學”的説法指出:“科學的任務是理解這些方法為什麼有效,而不是把自己不理解的有效方法取替。也就是,當理論與真實的現象發生衝突的時候,被否定的應該是理論而不是現象。”

聶文濤邏輯與確證

聶文濤評價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這是對天體進行的一次完全的數學研究,或者稱為純粹的邏輯運算。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開篇就説:‘不懂幾何者禁止入內。’人類每一次最具有革命意義的進步,都是依靠科學家深邃的思考和邏輯運算,而所謂的觀察則大多數只是對邏輯的檢驗。所以,調查統計的説服力是非常有限的。人類應該恢復對智力的信心而不僅僅是眼睛。”從實證的意義上説,“伽利略有超越哥白尼的數學才能,完全可以用數學方式理解《天體運行論》。天文望遠鏡只是向不能理解《天體運行論》的人們提供證據。”

聶文濤科學倫理

聶文濤面向基層醫院適宜技術培訓講演中説:人類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標準(John rollo標準),到重新執行“高碳水化合物”標準(如北京協和醫院標準),這期間無數患者因為錯誤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進一步喪失了健康。醫學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該講演引發的強烈震動,正在於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倫理問題。沒有標準可能喪失人道;標準本身隱含的錯誤也可能並不人道。因此,科學是一個超越了正確和錯誤本身的社會問題。

聶文濤執着與寬容

聶文濤對理論真偽的執着求證,讓人經眼難忘。而對每個具體的工作者卻有着深深的體諒。他在評述別人存在侷限的時候,也不忘記自己的侷限。這種態度甚至表現在對競爭者的寬容上:
何不一笑泯恩仇?[轉自聶文濤的博克]
最近一些朋友提醒我説,很多做糖尿病市場的廠家説明書已經大量使用我的理論。比如説,認為大量糖尿病患者身體狀態不佳出現在高血糖之前;比如説主張穀物放開;比如説主張把併發症恢復放在控制血糖之前;等等。這和最初激烈的叫罵聲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希望我能“揭露”老技術新理論,或者“回擊”曾經的“誹謗”。
其實,我始終認為:產品製造商或技術服務者,即使是因為職業道德問題而有意做出錯誤的指導,也是因為正確的聲音過於弱小才去迎合世俗的錯誤,因此他們的內心也會隱藏着自責和不安。況且,本來每個人都是處在不同程度的正確當中,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良好的技術。這個社會的脊樑就是無數的服務者。他們通過不同方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能力,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一個不能容忍勞動者提供服務的社會,是一個失去理性了的社會。當全社會都被輿論操縱要去嚴打產品製造商或者服務提供者的時候,實際上正構成了最大的社會破壞力。
現在,大家開始傳播相對正確的聲音,這就有利於全新方向的探索,更有利於改變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我的這些競爭者正在覺醒,正在進行正確的努力,更多的實踐數據將會不斷被公佈出來。我想,這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我真的想對那些曾經熱心攻擊我的人報以友好的微笑。

聶文濤求實態度

科學研究者的最基本素質是具有一種求實態度。在聶文濤醫生的文章中,隨時可以看到他對效果不好的情況特別關注。這正是他能不斷解決問題的原因。在他的博客裏可以看到大量類似文章。這是一篇來自百度的博客文章:
不要對我心存奢望
自2008年6月起,我在黑龍江陸續救助的3名Ⅰ型糖尿病患兒。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Ⅰ型糖尿病患兒從原有糖尿病理論出發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然而,我救助的前兩位患兒已經呈現出康復的端倪。這應該值得我們反思:
兒童所以能夠恢復得好,是因為他們沒有醫學信仰引發的焦慮,他們只要身體好就會充滿活力的生活。成人則不然,他們會把各種原因引發的身體偶然不適都歸結於糖尿病加重;他們在身體快速好轉下會突然覺得血糖沒有達到理想值就煩躁不安;他們會因為有了快速康復的希望就緊張起來……黑格爾説過:成人的精神世界裏只有信仰,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除了信仰之外還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
2007年5月我在撰寫《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的時候寫下了這段話:“舉例只是想説明有一些現象不代表情況不好,所以都列舉了正面的例子。其實食物訓練和其他健康方式一樣,都存在自身的優勢,也都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尤其是糖尿病,影響患者健康的因素很多,難以絕對預防,這就更增加了患者康復的不確定性。所以,理想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不理想的例子也可以舉出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心理抵抗問題。”不知道那些讀過我書的人是否認真考慮過這些話。但我是認真的。

聶文濤社會公益

聶文濤公益精神

隨着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的平 均體重也隨之升高,糖尿病患病率呈攀升之勢。糖尿病患者不但在成年人中增長,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肥胖的兒童。中國兒童肥胖已達到流行水 平,並使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發生率上升。兒童患糖尿病後的危害比成人更大,很容易在青壯年就出現併發症。更為嚴峻的是,兒童正處於心身發育時期。糖尿病的發病,時常從根本上改變了兒童的生活方式,從而對其心身發育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2008年,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學技術研究院開始與聶文濤攜手救助吉林省糖尿病患兒,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聶文濤曾在博客中寫到:
一個19歲的女孩兒,因為沒有出現第二性徵,看上去只有12歲;一個15歲的女孩,看上去只有11歲……這不是金庸筆下的天山童姥,而是糖尿病患兒。這種來自醫學維護方式上的錯誤,所引發的問題,深深震撼了我。
我曾經治療過一些糖尿病患兒。他們都是在身體狀態快速好轉的情況下,被警告為不科學而放棄了讓孩子正常生長的機會。而我,也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尊嚴,而不對監護人做任何勸説。現在,當我一次一次面對錯過發育期的患兒的時候,深感到自己的所謂尊嚴實際上是缺乏人性的。
今天,我救助糖尿病患兒,不是為了仁道。孔子説的仁道,那是講給君子的。而我,曾經放棄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機會,因此不能再談什麼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價值。換句話説,面對這些孩子,我能否捫心自問:我還是一個人嗎?
我感謝那些決心和我一起工作的專家們,謝謝你們。為了一種責任,為了一種人道。謝謝你們。

聶文濤中醫110之旅

這是2006年1月8日,黑龍江省電視台新聞夜航報道了一個患兒情況後,聶文濤親赴哈爾濱救治,然後寫下的博客。
中醫的110之旅
[轉自聶文濤的博克]2008-05-22 16:07
2006年1月10日,我來到哈爾濱。這個日子很特殊,是110,所以還記得。
這次是因為一個孩子得了紫癜腎,通過黑龍江省電視台“新聞夜航”節目向社會求助。據醫院的醫生講:這個病很難治療,費用也很高。哈爾濱的朋友希望我能幫助他們,我過來是免費為孩子治療的。這個病對這裏的許多中醫同行來説,也許都不算什麼特殊技術。但是我還是做了特別聲明:不接受電視台採訪。我和電視台的記者通話時説得很清楚:我不想背上那麼沉重的心理壓力。
如果我像以往一樣給患者治好了,那麼一定有人説:“中醫總是用個別病例説話。”
如果我萬一沒有治好,中醫的特殊情況就會成為批評者的口食:“中醫總是這樣,用一些沒有把握、沒有科學驗證的技術來騙人。”
這種情況,拒絕採訪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了。在“科學”面前,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能被指責為錯誤,雖然科學常常不能解決問題。孩子已經好了,但我仍然不願意接受採訪:的確,中醫不能靠義務救治來擺脱目前的困境。我只是想再説一遍曾經説過的話:
我們需要提醒一切熱愛自己生命的人們,不能有效解決臨牀問題的任何精彩理論都可能隱藏着深刻的錯誤。我們也需要提醒尋找健康法則的專業人士,倚重可以看到的生命現象所以經常不能提供有效的臨牀手段,是因為對這些現象背後生命運動的無知。

聶文濤個人著作

聶文濤《走出加法的世界》
各位哲人:
請允許我為自己的研究做出解釋。
人們進行邏輯思考的動力是對世界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來捕捉信息,然後形成對更多事物的理解。如果我的很多結論干擾了你們的思維秩序,請原諒我是無意的。在理解世界的本能上,我和所有人一樣不能自已。我研究糖尿病理論,是因為我想自己弄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先健康後血糖平穩的現象?是這個問題最終導致了我對Ⅱ型糖尿病病因的分析。所以擾亂了很多人的想法,那是因為我把這個世界看得更有活力了。
我曾經説過,我們以往的數學是一種加法思維。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乘法是加法的特殊形式;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開方是乘方的逆運算;對數是在乘方的各項中尋找規律;由對數而發展出導數;然後是微分和積分。數字運算的發展,是更特殊的情況,更高度重複下的規律。因此也就描述了更特殊的事物,構成了更特殊的思維世界。人們經常把自己的工作也劃分成可以用加法思維處理的模塊。而對無數非加法現象都排除在思想之外。追求簡單的、高度重複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人類迷戀習慣的思維根源。
而我認為,在這個加法的世界之外,還存在着更廣闊的時空。在我的世界裏,不斷堆積的量變不總是化為飛躍式的質變。達爾文強調具有遺傳傾向的變異,是想説明變異的積累最終確定了物種的變化方向和內容。也就是在中國大陸的普及哲學教育中的那種量變導致質變的規律。但是,這種量變導致質變的規律經常是不可靠的。很多量變的結果不是導致了該方向的飛躍,而是出現了意外的結果:接受這種變化;抵禦這種變化;出現了物極必反的結果;等等。例如肥胖的結果不總是突變成可以遺傳的肥胖變種,而是經常出現糖尿病、甲亢等高消耗疾病而消瘦;低血糖刺激會造成持續高血糖;等等。這些不確定的結果,使達爾文的分析瞬間失去了邏輯保障。
在我生活的世界裏,有對生命結構的特殊理解。這裏充滿了生命動機、生命秩序、生命反應、生命適應。請原諒,我讓大家看到了比加法世界大得多的另一個世界。但是,我願意告訴各位的是:我的世界可以與無數人共享。走進來吧,任何人的世界都不會比我的世界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