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聶寶璋

鎖定
聶寶璋,男,1922年生於河北薊縣(今屬天津),1949年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經濟所前身)工作。
聶寶璋於1935年考入北京市立一中,1941年中學畢業考入私立天津工商學院,就讀國際貿易系。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在華北的統治癒加殘暴,1944年他毅然棄學南下,輾轉逃至大後方,1945年入西南聯大商學系。抗戰勝利後回鄉,轉至南開大學商學系繼續求學。1947年大學畢業後,考入南開經濟研究所,1949年獲得碩士學位,隨即參加華北人民政府組織的“大學畢業生暑期學習團”,學習結束後分配至南京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聶寶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評為研究員,1982年起任碩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南開大學教授、導師,1986年起任博士生導師,1988年離休,2010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2016年因病在京去世。 [1] 
中文名
聶寶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2年10月
逝世日期
2016年
出生地
河北薊縣

聶寶璋人物經歷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參與編輯《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時就注意買辦問題。他認為買辦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所特有的一個階級,它隨着外國勢力的侵入而迅速崛起,從商業到金融、從交通運輸到加工製造、從城市到農村、從經濟到政治,到處都有買辦的身影,買辦經濟在中國近代經濟中也佔有很大的分額,因此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他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洋行自由僱傭的買辦,經歷了由僱員、到兼營商業、到與洋行合作的獨立商人的演化。到19世紀後期,買辦的業務已擴大到經銷與承購、包購與包銷,在洋行的特權庇護和資金支持下,買辦打造了一個從城市到鄉村的商業高利貸網絡,不但控制了生產和流通,甚至浸潤政治權力。聶寶璋着力於此,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寫出重要論文三篇,其中《從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的創辦與發展看買辦的作用》在1964年發表於《歷史研究》,另兩篇則到十年動亂之後才有機會整理修改,並將三篇論文彙集成書,即197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發生》,受到國內外研究界的注意和好評。
對買辦的研究勢必與洋行的研究相關聯,聶寶璋在這個領域也進行了長期的耕耘。20世紀80年代連續發表了《19世紀中葉在華洋行勢力的擴張與暴力掠奪》《19世紀60年代外國在華洋行勢力的擴張》《1870年至1895年在華洋行勢力的擴張》三篇論文,梳理了洋行在19世紀的發展過程。他指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公行制度取消,洋行勢力急驟擴張,但並未打開商品貿易的新局面,繼續依賴鴉片生意,其經營屬於暴力掠奪性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第二代洋行商人以輪船運輸體系為依託,建立起碼頭、倉棧、保險、銀行、船舶修造等一整套商業體系,並且從洋行母體中裂析出經營各種行業的獨立企業,各個企業再通過交叉投資形成商業資本壟斷集團。進入19世紀晚期,洋行的發展呈現投資領域進一步擴大、資本集中、從商品輸出轉向資本輸出、由商業領域向政治領域滲透等新趨勢。但是聶寶璋也認為,雖然洋行在19世紀擴張勢頭極為兇猛,卻每為中國固有的傳統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所阻礙,未能為所欲為。
聶寶璋又一項嘉惠學界的重要工作是編輯《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一輯(1840—1895)》。這項工作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八種“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之一。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120萬字,其徵引文獻卻在200種以上,涵蓋檔案、文牘、筆記、奏章、中外報章等多種文獻種類,摘抄的原始資料無虞數以千萬字計。第一輯出版後,聶寶璋馬上又投入到與朱蔭貴教授合作編輯第二輯的工作中。他拖着老病之軀北上南下四處奔波,收集原始資料,逐一審閲以定是否收用,終於在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二輯(1895—1927)》。
中國近代航運史一向不太受國內學者重視,在資料積累和研究方面都落在國外同行後面。其實近代航運業尤其是輪船運輸對經濟發展作用巨大,輪船既是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利器,也對傳統社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其影響至為深遠。《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對於我國中國航運史研究既是一項填補空白的力作,更為相關研究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聶寶璋正是在紮實的資料積澱之上,發表了《川江航權是怎樣喪失的?》《19世紀中葉中國領水主權的破壞及外國在華輪運勢力的擴張》《輪船的引進與中國近代化》等重要文章。他指出,研究輪船運輸不僅要看到它在外國勢力入侵中國市場過程中的作用,更值得注意它對中國傳統經濟和封建統治秩序的衝擊與受到的反制,這個過程是極其複雜的,也是一個極好的觀察中國近代化曲折進程的窗口。

聶寶璋人物評價

聶寶璋在經濟史研究的天地中辛勤耕耘半個多世紀,專注於洋行、買辦和航運史領域,均有重要建樹,成為後學者的標杆和基礎。 [1] 
參考資料
  • 1.    聶寶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