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聲色俱厲

鎖定
聲色俱厲(拼音:shēng sè jù lì)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晉書·明帝紀》。 [1] 
“聲色俱厲”的意思是説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 [1] 
中文名
聲色俱厲
拼    音
shēng sè jù lì
近義詞
疾言厲色正言厲色
反義詞
和顏悦色
注音字母
ㄕㄥ ㄙㄜˋ ㄐㄩˋ ㄌㄧˋ
成語出處
《晉書·明帝紀》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聲色俱厲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會百官而問温嶠日:‘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晉書·明帝紀》) [1] 
  • 衍生典故
上後謂次對官曰:“韋温,朕每欲用之,皆辭訴,又安用韋温?”聲色俱厲。(唐·趙磷《因話錄·卷一·宮部》) [3]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聲色俱厲”。 [3] 

聲色俱厲成語故事

唐德宗時期,翰林學士韋綬因為對工作認真負責,經常一個月也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的母親。韋綬因為自己無法對老母親恪盡孝道,所以內心深感不安,好幾次向德宗提出辭呈。然而,德宗離不開他,一直未能予以批准。他連續幹了八年,身體變得日益虛弱,德宗才不得不同意他辭去官職,回家養病。 [3] 
韋綬的兒子韋温,同樣在朝中做官。父親因為病痛辭官回家後,他也緊跟着辭去官職返回家中,一心侍奉父親,時間長達二十年。 [3] 
韋綬在將死之際,對兒子韋温諄諄告誡道:“內廷不是你能待下去的地方,你千萬不可以做翰林學士。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會讓你喪命。”韋温眼含淚水錶示,必定牢記父親遺訓。 [3] 
當時文宗皇帝執政,他十分賞識韋温的才幹,決定把韋温提升為翰林學士。韋温時刻牢記父親遺訓,幾次誠懇地向文宗辭讓這個官職,文宗對此無法理解,經過再三追問,韋温才説道,他不可以違背對父親曾經許下的諾言。後來,文宗聲色俱厲地對一旁的大臣説道:“ 我想要重用韋温,但是他每一次都堅決回絕。” [3] 
在旁的一位大臣眼看皇帝這樣發怒,於是勸諫道“陛下,韋温如此固執,也是尊奉父親遺命,是一片孝心,希望陛下成全他。” [3] 
文宗生氣地説道:“韋綬不讓他的兒子當翰林學士,這種遺命是不合理的,怎麼可以成全呢?” [3] 
那位大臣接着解釋説:“韋温連父親這種不合理的命令都能尊奉,這表明他的孝心是難能可貴的。”文宗聽他如此解釋,才逐漸消氣,最終取消了對韋温的任命。 [3] 

聲色俱厲成語寓意

唐文宗對於韋温三番五次回絕做官一事感到十分生氣,因此聲色俱厲地質問韋温。在得知原因之後,才平靜下來。面對他人的情緒失控,並非要以疾言厲色返還給對方。自己心態淡定,仔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或許會得到他人的諒解。衝突與對抗,會加劇事態往惡的一面發展。因此,對於疾言厲色的指責,也需要去平靜委婉地化解。 [2] 

聲色俱厲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聲色俱厲”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説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肅。 [1] 
  • 運用示例
晉·裴啓《語林》:“石崇與王愷爭豪。 晉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以珊瑚高二尺許,愷以示之,崇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聲色俱厲。崇曰,‘此不足恨。’ 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七枚。愷悵然自失。” [3]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只見沈煉聲色俱厲道,此杯別人吃得,你也吃得!” [3] 
現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達夫更決絕地説了一句,‘不停辦我是不寄稿的!’説得有點聲色俱厲的程度。” [1] 

聲色俱厲成語辨析

聲色俱厲—疾言厲色—正顏厲色
“疾言厲色”的意思是説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説話時的神情。“正顏厲色”的意思是板着臉,神情非常嚴厲。“聲色俱厲”與“疾言厲色”兩者都有説話時態度嚴厲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含義上的區別。“疾言厲色” 偏重於急躁,“聲色俱厲”偏重於嚴厲;“疾言厲色”有時候可以表示發怒罵人,“聲色俱厲”沒有這種意思。二是用法不同。“疾言厲色”多用作謂語;“聲色俱厲”多用作狀語,中心詞往往是“説”“講”“問”“責罵” 等一類跟説話有關的動詞。“聲色俱厲” 和“正顏厲色”都有“言語態度嚴厲”的意思,但“聲色俱厲”偏重於態度兇狠,“正顏厲色”偏重指表情嚴肅。 [3] 
參考資料
  • 1.    聲色俱厲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4]
  • 2.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130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形貌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