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聲無哀樂

(漢語詞語)

鎖定
聲無哀樂,拼音是shēngwú'āilè,是一個文化術語。釋義音樂本身沒有哀樂之情。
中文名
聲無哀樂
定    義
音樂本身沒有哀樂之情
拼    音
shēng wú āi lè
性    質
漢語詞語

目錄

聲無哀樂解釋

音樂本身沒有哀樂之情,只是可以寄寓和激發情感。由三國時期的嵇康(223—262,或224—263)提出。嵇康將心情、意志與音樂區分開,認為情志由心靈主宰,可以表現為多種音樂形式,作者用音樂所表現的情志不等於聽者由音樂所激發的情志,以樂觀政的實質是執政者先了解社會狀況和民眾情志,然後藉助音樂進行教化:樂師將正確的道理、健康的情志、美好的理想表現為和諧優美的音樂,使音樂與某種特定的意藴結合,成為廣大受眾共同的認定,由此影響人心、改變社會風俗,並進而強化音樂的特定意藴。“聲無哀樂”説啓示後世文藝批評家將歷史變遷、社會風俗、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受眾的心理接受等多種要素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更為合理地認識文藝的本質與功能。 [1] 

聲無哀樂示例

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繫於聲音。 (嵇康《聲無哀樂論》) (聲音原本以好聽與不好聽為標準,跟人的悲哀與快樂沒有關係;人的悲哀與快樂原本是感情受到激發以後產生的,與聲音沒有直接聯繫。)
夫哀心藏於苦心內,遇和聲而後發;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 (嵇康《聲無哀樂論》) (悲哀的情感藴藏在悲苦的心中,遇到音樂旋律便藉助它表現出來;音樂的旋律沒有固定的形象,但悲哀的情感則是由內心支配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