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联齐抗秦

军事学术语
联齐抗秦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屈原提出的军事外交策略,主张联合齐国共同抵御秦国扩张,以维护楚国的独立与安全。该策略强调对内整顿内政、对外结成齐楚同盟,形成对抗秦国的合纵力量 [1-2]
该策略基于秦国商鞅变法后的崛起态势,旨在通过六国合纵遏制秦军东侵。屈原任左徒期间两次出使齐国缔结盟约,但因张仪以"诈献商于之地"离间齐楚关系,加之楚怀王摇摆不定、亲秦势力阻挠,联盟最终瓦解。楚国屡遭丹阳、蓝田之败,失去汉中要地,都城郢亦被秦攻陷 [1]
联齐抗秦的提出与实施贯穿楚怀王至顷襄王时期。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时,楚怀王任纵约长但未坚决抗秦;屈原被流放后,楚国彻底倒向亲秦政策,加速衰亡 [1]。该策略虽因楚国内部腐败和秦国离间而失败,其思想仍通过《离骚》等作品留存,成为战国合纵战略的重要实践。
中文名
联齐抗秦
提出者
屈原
意    义
拯救楚国的唯一方法
最    后
失败

简介

播报
编辑
联齐抗秦屈原的政治主张之一。也是拯救楚国的唯一方法

主要内容

播报
编辑
当时煮船颂员只有楚国和齐国能欠立习与之抗衡探嫌。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察欠阿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肯凳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匙蒸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询主设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乃墓葛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绝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

播报
编辑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