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聯補鄉

鎖定
聯補鄉,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地處布拖縣東北部,東與基只鄉相接,南與俄裏坪鄉相望,西與委只洛鄉相鄰,北隔西溪河與昭覺縣布西鄉相眺, [3]  區域面積35.8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4634人。 [2] 
1956年,設聯布鄉。1972年,鄉改公社。1981年,更名聯補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 [3]  截至2020年6月,聯補鄉下轄4個行政村。 [4]  2021年1月,撤銷聯補鄉。 [1] 
2011年,聯補鄉生產糧食1373噸,其中馬鈴薯1174噸,苦蕎113噸,玉米86噸。 [3] 
中文名
聯補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
地理位置
布拖縣東北部
面    積
35.81 km²
下轄地區
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海木村
電話區號
0834
郵政區碼
616354
車牌代碼
川W
人    口
4634人(2019年户籍人口)

聯補鄉歷史沿革

1956年,設聯布鄉。
1972年,鄉改公社。
1981年,更名聯補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3] 
2020年1月,撤銷聯補鄉,將原聯補鄉聯補村、特典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基只鄉管轄;將原聯補鄉海俄村、海木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委只洛鄉管轄。 [1] 

聯補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聯補鄉轄海木、聯補、海俄、特典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1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0年6月,聯補鄉下轄4個行政村。 [4]  鄉人民政府駐海木村。 [3]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513429225200
210
海木村
513429225201
220
海俄村
513429225202
220
聯補村
513429225203
220
特典村

聯補鄉地理環境

聯補鄉位置境域

聯補鄉地處布拖縣東北部,東與基只鄉相接,南與俄裏坪鄉相望,西與委只洛鄉相鄰,北隔西溪河與昭覺縣布西鄉相眺, [3]  區域面積35.81平方千米。 [2] 
聯補村

聯補鄉地形地貌

聯補鄉地勢自南向北傾斜。 [3] 

聯補鄉氣候

聯補鄉光照充足,空氣乾燥。春冬寒冷多雪,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涼爽。多年平均氣温10.1℃,無霜期年平均198天。年平均降水量498毫米。 [3] 

聯補鄉水文

聯補鄉境內屬西溪河流域,由西向東流入金沙江,全長8千米。 [3] 

聯補鄉自然災害

聯補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低温、霜凍、冰雹。 [3] 

聯補鄉人口

2011年末,聯補鄉轄區總人口3377人。總人口中,男性1824人,佔54%;女性1553人,佔46%;14歲以下979人,佔29%;15~64歲2127人,佔63%;65歲以上271人,佔8%,人口均為彝族。 [3] 
截至2019年末,聯補鄉户籍人口4634人。 [2] 

聯補鄉經濟

  • 農業
聯補鄉有農業耕地面積6720畝,糧食作物為馬鈴薯、玉米、蕎麥。2011年,生產糧食1373噸,其中馬鈴薯1174噸,苦蕎113噸,玉米86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485頭,年末存欄2623頭;羊飼養量7963只,年末存欄5476只;牛飼養量1898頭,年末存欄1695頭;馬飼養量158匹,年末存欄136匹;家禽飼養量3.8萬羽,年末存欄2萬羽。 [3] 

聯補鄉社會事業

聯補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聯補鄉有小學1所,在校生406人,專任教師1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75%。 [3] 

聯補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聯補鄉有衞生院1個。專業衞生人員4人。 [3] 

聯補鄉廣播電視

2011年末,聯補鄉有“村村通”電視用户180户,入户率35%。 [3] 

聯補鄉社會保障

2011年,聯補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14人,支出44.2萬元,月人均60元;農村五保供養36人,支出6.5萬元。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85人,參保率41%。 [3] 

聯補鄉郵政電信

2011年末,聯補鄉有移動電話用户402户。 [3] 

聯補鄉交通

2011年,聯補至俄裏坪鄉通鄉公路境內長14千米。 [3] 

聯補鄉歷史文化

  • 風俗民情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彝語稱“東此”。一般為每年七月(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擇吉日而過,它源於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一般要連續過三天,有“愛情的節日、東方情人節、眼睛的節日”的美譽。早在節前數日,彝族人民就準備了最好的服裝、煙、酒、雞、豬、羊和火把等。第一天,家家户户都根據自己家經濟情況,殺雞、殺豬宰羊祭祀祖先(特別困難的就煮雞蛋),盛宴慶賀,至深夜,家家户户都點燃火把,從房屋內的上方順着牆壁照亮每個角落,口中念着祈盼“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庭安康”的願望,繞過火塘,經過畜圈,走出家門,通過院壩,走出大門,最後匯入全寨的火把行列,巡遊山野田疇,巡視莊稼,驅逐害蟲。後將未燃盡的火把彙集在一平壩上,大家圍成一圈,手拉着手跳達體舞。第二天以後,則是趕集娛樂的日子,彝語名“東格”,全家扶老攜幼,穿着提前準備好的最好服裝,到特定的火把場參與或觀看由各級政府組織的唱歌、跳舞、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拔河、選美等傳統文化活動和體育競技活動,或在大街上來回遛達,展示自己。第三天晚上要舉行“多哈”,點完火把後,各家把自己燒剩的火把拿到家人經常過往的路邊,找3塊石頭放成三角形狀,上面壓1塊石板,再在石板上放上9棵小石子、9根青草,象平常在家裏燒火做飯時一樣把剩下的火把放在石板下面燃燒,意為火把節結束了,做飯送祖先回去。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