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聯想主義

鎖定
洛克正式開創了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並建立了一套聯想主義理論。聯想主義在18世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人物是巴克萊主教(Bishop Berkeley,公元1685-1753年)和大衞·休謨(David Hume,公元1711-1776年)。
中文名
聯想主義
外文名
聯想主義
代表人物
巴克萊主教
發展階段
18世紀

聯想主義簡介

1690年,約翰·洛克(John Locke,公元1632-1704年)在《人類理智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駁斥了笛卡兒的天賦觀念。洛克認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人的心靈在出生時就
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
如同一塊白板(“clean slate”),心靈從經驗中獲得有關推理和知識的所有原料。

聯想主義聯想主義理論

根據休謨的觀點,我們是在經歷成對事件的過程中提出“因果”聯想假設的,如一個枱球擊中另一個。
聯想主義可上溯到柏拉圖。他認為,在時間上同時發生的事件傾向於在心靈中被聯繫起來,產生聯想。
亞里士多德則根據對自己的回憶的研究,提出了三條聯想律,即相似律、對比律和接近律。
聯想主義通過17到19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的努力,成為哲學中用來解釋心理的一個主要概念。
英國聯想主義的基本理念是,心理事件是由聯想規律控制的,在意識中發生的一切是由心理事件彼此之間的聯繫決定的,從聯想主義的角度來看,心理學主要有以下三個問題:為什麼心理事件能產生聯想?控制聯想形成的規律是什麼?心理事件經過聯想之後是否發生了變化?
鐵欽納構造心理學所提出的基本任務與之十分相似,表現出了聯想主義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