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聯合戰役學

鎖定
聯合戰役學是研究聯合戰役及其指導規律的學科。主要研究內容有:聯合戰役的本質、類型、特點、基本原則和組織實施的方法等。
中文名
聯合戰役學
所屬學科
指導規律學科
研究聯合戰役規律和指導規律的學科。戰役學的分支學科。聯合戰役學以聯合戰役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聯合戰役的本質、規律,聯合戰役的產生和發展,聯合戰役原則,聯合戰役指揮、協同和保障,聯合進攻戰役和聯合防禦戰役的組織實施方法,聯合戰役學的研究方法等。基本任務是揭示聯合戰役規律,預測聯合戰役發展,探索聯合戰役指導規律,完善聯合戰役學理論體系,為正確指導聯合戰役實踐服務。聯合戰役學是隨着聯合戰役實踐的發展和人們對聯合戰役認識的不斷深化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在國外,戰役性聯合作戰產生較早。西方國家早期的軍事歷史著作就記述有陸軍、海軍戰役性聯合作戰的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聯合指揮機構統一指揮的陸軍、海軍聯合登陸戰役與抗登陸戰役的實踐,為聯合戰役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戰後,在總結聯合戰役經驗的基礎上,首次出現了有關聯合作戰問題的作戰法規,代表性的聯合作戰條令有1920年美國陸軍、海軍聯合委員會出版的《陸軍和海軍的聯合行動》,193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編寫的《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試行條令》。德軍將領H.W.古德里安和蘇軍將領M.N.圖哈切夫斯基於20世紀30年代分別提出的閃擊戰、大縱深戰役理論,進一步豐富了聯合戰役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聯合戰役實踐增多,規模擴大,內容更加豐富,有力地推動了陸軍、海軍聯合戰役理論迅速向陸海空軍聯合戰役理論發展。盟軍進行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太平洋島嶼進攻戰役和蘇聯紅軍進行的柏林戰役、遠東進攻戰役等聯合戰役的理論經驗總結,標誌着聯合戰役理論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和蘇軍為贏得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勝利,進一步強調諸軍種聯合作戰。20世紀70年代,蘇軍提出了“聯合戰役”概念。80年代,以蘇軍大縱深立體戰役和美國陸軍“空地一體戰”理論的提出為標誌,聯合戰役的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推動了聯合戰役理論體系的確立。1982年,美國陸軍《作戰綱要》正式提出了“戰役”概念和“空地一體戰”理論,並對聯合戰役問題作了具體描述。90年代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編寫的《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聯合作戰綱要》等系列出版物,對聯合戰役的特點、指導原則、指揮關係、部隊編組和兵力運用,制訂作戰計劃、指揮與控制、各種聯合作戰行動方法、情報支援、後勤支援等作了全面闡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聯合戰役理論體系。90年代以後,美國、俄羅斯等國軍隊雖然未使用“聯合戰役學”一詞,但其理論在不斷完善發展。1996年7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2010年聯合構想》,提出“以信息優勢為基礎,運用主導性機動、精確作戰、全維防護、聚集式後勤四大原則,獲取軍事行動的全面優勢”的聯合作戰指導方針;2000年5月,又提出《2020年聯合構想》,強調各軍種完全聯合化和作戰的全面主導權;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美軍結合軍事轉型,大力推廣網絡中心戰、快速決定性作戰等信息化聯合作戰理論。俄羅斯軍隊也通過車臣作戰實踐提出了特種戰役這一新的聯合戰役樣式,進一步發展了聯合戰役理論。這一時期,世界主要國家軍隊聯合戰役理論已形成層次分明、內容豐富的理論體系,並呈現出系統性、超前性、主導性的特點。1950年1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訓練基本方針中,首次出現了聯合作戰的概念。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3年春在朝鮮西海岸進行了陸海空三軍聯合抗登陸戰役備戰,並對聯合抗登陸戰役問題進行了理論研究。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成功地實施了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的一江山島戰役。在戰前準備和戰後總結中,對聯合登陸戰役指揮、協同、戰法、保障等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首次提出了建立聯合指揮所、實施聯合情報保障和聯合後勤保障等。195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東半島組織實施了大規模抗登陸戰役演習,將聯合戰役研究引向深入。20世紀60年代初完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學》(初稿),明確了陸海空三軍聯合戰役的有關問題。70年代至80年代初,隨着各軍種的發展和對現代戰役研究的深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了一系列現代條件下的戰役理論研究成果,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學》(1981年版)、《戰役學總則》《登陸戰役》《抗登陸戰役》等,明確了聯合戰役的具體樣式,闡明瞭聯合戰役指導原則、力量編組、指揮關係、協同方法等問題。1987年,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頒發試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學綱要》在戰役分類中明確提出了“聯合戰役”概念,並對諸軍種聯合進行的各種戰役樣式的準備與實施問題進行了詳細説明。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組織編寫的《戰役學教程》對“聯合戰役”概念作了規範,並闡述了諸軍種聯合進行的戰區戰役的特點和戰役指導等問題。90年代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確立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聯合戰役成為信息化條件下戰役的基本形態,聯合戰役理論研究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聯合戰役學開始確立。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將聯合戰役學確定為戰役學的二級學科,有關院校和科研部門開始培養聯合戰役學碩士、博士研究生。1999年1月,第一代《聯合戰役綱要》頒發,對聯合戰役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規範。總參謀部組織編寫了《聯合戰役》《登島戰役》等教材,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戰役學》等著作,對信息化條件下聯合戰役理論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闡述。這些作戰法規和理論著作的完成,標誌着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戰役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聯合戰役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聯合戰役學的定義,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聯合戰役學的形成與發展;聯合戰役學理論體系;聯合戰役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聯合戰役學的研究方法;聯合戰役指導思想;聯合戰役原則;聯合戰役力量編成與運用;聯合戰役戰場準備;聯合戰役指揮特點、指揮系統、指揮活動;聯合戰役協同的特點、內容和方法;聯合戰役作戰保障的特點和內容、方法;聯合戰役後勤保障、裝備保障、地方力量動員、後方防衞等戰役後方工作的特點和內容、方法;聯合戰役政治工作的特點和內容、方法;聯合進攻戰役的特點和戰役準備、實施的方法;聯合防禦戰役的特點和戰役準備、實施的方法等。聯合戰役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法有:①系統研究法。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從戰爭、戰役、戰鬥的聯繫,歷史、現實、未來的聯繫,戰役力量、指揮、戰場等要素的聯繫來研究戰役。②對比研究法。通過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主要國家軍隊之間的對比、預定作戰對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對比來研究戰役。③戰例研究法。藉助典型戰役戰例進行研究的方法。④演習研究法。藉助戰役演習形式,深入研究戰役的有關問題,在訓練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⑤計算機模擬研究法。用計算機模擬實際作戰情況,重點研究戰役的戰法,評估作戰效果,解決戰役演習難以解決的問題,促進聯合戰役理論不斷髮展。隨着信息化戰爭時代的到來和聯合戰役實踐的發展,新的聯合戰役理論將會產生,並將對聯合戰役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聯合戰役學涵蓋的領域將更加廣泛,理論體系將更加豐富,研究方法將更加多樣,與戰略學、戰術學的關係將更加緊密。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