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集不經濟

鎖定
社會經濟活動在一定空間的集中,一方面會產生聚集經濟,同時,也會引起聚集成本的增加。聚集成本即聚集不經濟。所謂聚集不經濟是指社會經濟活動及其相關要素空間集中所引起的費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損失。當這種聚集不經濟超過其聚集經濟時,經濟活動行為單元就會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因為經濟活動行為單元衡量一個區位的經濟價值時,不僅要看它所產生的收入或效用,還要看它所形成的成本。
中文名
聚集不經濟
類    別
社會現象
相關領域
社會經濟活動
影響因素
交通 地方濟源 人口產業活動
產生原因
在獲得集聚經濟的同時,過度的地理集中也會產生集聚不經濟。之所謂集聚不經濟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因過度集中而與導致成本的增加和預期收益自減少。一般説來,集聚不經濟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交通擁擠使市內運輸費用和時間大大增加。
(2)地方資源的不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將可能導致能源、原材料供給短缺,而遠距離從區外大量運入,又需要花費鉅額運輸費用和運輸擴建或新建投資。
(3)用地用水緊張,供電不足,地價和水電成本大幅度提高。如國家為解決北部沿海大城市用水問題,花了近20億元搞了引灤入津調水工程。
(4)住房擁擠,環境污染嚴重,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下降。
(5)大城市地域範圍的不斷擴展,導致通勤人數和通勤距離大為增加。例如,倫敦每天通勤人員約有150萬,倫敦城的通勤人員上百萬,其中大部分來自西南郊區。特別是一些中上層居民,通勤距離一般較遠,工作地點多在內倫敦及其外圍,而居住地卻在新郊區。北京許多工作人員的通勤時間在1.5-2.0 小時以上。
總之,隨着集聚規模的擴大,集聚不經濟也趨於增加,這就在較大程度上抵擋了集聚經濟的利益,從而促使一些人口和產業活動開始由集中走向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