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落環境

鎖定
聚落環境主要擔當人類進行羣居生活的場所。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與人類關係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環境。按其性質、功能和規模大小可分為:居室環境、院落環境、村落環境、城市環境等。 [1] 
中文名
聚落環境
定    義
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與人類關係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環境
屬    性
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
類    型
生存環境

聚落環境基本介紹

人類由築巢而居、穴居、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由散居到聚居,以及由村落發展成為城市,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歷程。隨着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把自己的活動領域從熱帶、温帶擴展到寒帶以至極地,創造出各種形式的聚落環境。聚落環境根據性質、功能和規模可分為:院落環境、村落環境和城市環境。

聚落環境院落環境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築物以及同它們聯繫在一起的場院組 成的居住環境。它的結構、佈局、規模和現代化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它可以簡單到一座孤立的家屋,也可以複雜到一座大莊園;它可以是簡陋的茅舍,也可以是具有防震、防噪聲和自動化空調設備的現代化住宅。它不僅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也有顯著的地方色彩,如北極愛斯基摩人的小冰屋,巴布亞人築在樹上的茅舍,中國西南熱帶地區少數民族的竹樓,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見彩圖),黃土高原的窯洞,乾旱地區的平頂房,寒冷地區的有火牆火炕的居室。中國北方講究“向陽門第”,南方則喜歡陰涼通風。這都説明院落環境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創造出來的。
院落環境的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廢棄物。要提倡院落環境園林化,在居室內外種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和淨化環境,調節人類、生物與大氣間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近年來國內外在大力推廣無土栽培技術,以獲得更多的有機物質和能量,把院落環境建成一個結構合理、功能良好、物盡其用、能暢其流的人工生態系統。

聚落環境村落環境

村落主要是農業人口聚居的地方。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種類、規模和現代化程度的不同,所以無論是從結構、形態、規模上還是從功能上來看,村落的類型都是多種多樣的,如大平原上的農村,海濱湖畔的漁村,深山老林的山村。
村落環境的污染物主要是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以及施用的農藥、化肥等。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影響農副產品的質量,威脅人類的健康。
村落環境的特點是人口不多,周圍有廣闊的原野,大面積的天然和人工植被,環境容量大,自淨能力強。如果能合理施用農藥、化肥,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熱能等)並推廣沼氣,解決好燃料和動力問題,村落環境的質量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聚落環境城市環境

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環境。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關係的轉變,隨着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非農業人口聚居的場所。遠在奴隸制時代,城市的發展已粗具規模。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商都已有城牆、宮室、廟宇、銅的冶煉場和作坊、石工作坊、兵器作坊等。城市規模雖然不大,但已有道路網的配置和各種功能分區。在封建社會,各國都建有相當宏偉的城市,中國唐朝長安城區的規模,比現在的西安城區還大。隨着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城市也越來越快地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30多年來,世界性的城市化正在加速進行,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1950年為28.7%,1960年為33.9%,1970年為37.5%,1980年約為40%)。但世界各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目前新加坡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數為100%,比利時為95%,馬耳他為94%,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92%。城市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不斷併吞周圍地區。有些地區幾個城市同時發展,以致這些城市相互聯接,成為一個規模更加巨大的城市羣或城市帶。目前世界上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五大湖沿岸城市帶,日本東京到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魯爾區城市羣,英國以倫敦為中心的城市羣,蘇聯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城市羣、頓巴斯城市羣和烏拉爾城市羣等。
中國城市化程度較低,據1982年統計,城市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0%。5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有126個,50~100萬人口的城市36個,100~200萬人口的城市19個,2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0個,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城市,人口在1000萬上下。京—津—唐、寧—滬—杭、瀋陽—撫順—本溪—遼陽—鞍山,有向城市羣或城市帶發展的趨勢。
城市有現代化的工業、建築、交通、運輸、通信聯繫、文化娛樂設施及其他服務行業,為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創造了優越條件,但往往因為人口密集,工廠林立,交通發達,而使環境遭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聚落環境城市化影響

人類聚落環境的城市化,給大氣環境、水環境和生物環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城市化對大氣影響
城市化改變了下墊面的組成和性質,用磚瓦、水泥、瀝青以及玻璃和金屬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變了反射和輻射面的性質,以及地面的粗糙度,從而影響到近地面層的熱交換和大氣的物理狀況。
城市要消耗大量能源,並釋放出大量熱能,某些城市大氣環境所接受的這種人工熱能,接近甚至超過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城市的氣温比周圍郊區高,往往形成熱島。
城市大量排放各種氣體和顆粒物,大大地改變了城市大氣的組成。除了氣温增高以外,城區的雲量、霧量、降雨量都增高了,煙塵、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環芳烴等物質的含量也增高了。由於城市氣温高於周圍郊區,市區被污染的暖氣流上升,並從高層向四周擴散,郊區較新鮮冷空氣則從低層流入市區,構成局部環流。這就加強了城區和郊區的氣體交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在城市上空形成一個幕罩,不易向更大範圍擴散,因而在一些大城市多次發生大氣污染事件。
城市化對水環境的影響
城市建築和設施的增加會使雨水滲入地下的量減少,地面徑流量增加,致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夠補給;徑流的侵蝕作用加強,破壞了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
城市化帶來的耗水量增加,往往導致水源枯竭,供水緊張,地下水的過度開採常招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城市化對水質的影響,主要是城市生活和生產活動對水體的污染。產業革命以前水體的主要污染物是人畜排泄物和伴隨而來的病原體,導致水質惡化,疫病流行。產業革命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工業飛躍發展,排放出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日益成為城市的環境問題。如美國1968年城市污水量約 820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廢水540億立方米,佔2/3。工業廢水數量大,成分複雜,使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城市化對生物環境的影響
城市化嚴重地破壞了生物環境,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物環境的組成和結構。現代工商業大城市是在經濟規律支配下發展起來的。市區房屋密集,街道交錯,幾乎完全消除了森林和草地,被稱為“城市荒漠”。在熱鬧市區,高樓夾峙,街道深陷,形如峽谷。美國紐約的曼哈頓峽谷式街道就是典型的例子(見彩圖)。日本東京在發展中大量消除綠地,1932~1972年各種用地所佔比例發生的變化如表。如果把林地、公園和農地都算作綠地,那麼,這40年間綠地由53%下降到13%,其中林地減少最多。與此同時,野生動物羣在城市中消失了,飛鳥也不見了。中國一方面在搞城市綠化,以創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正在經歷着一個破壞原有的自然生物環境重建新的人工生物環境的城市化過程。
城市化對環境的其他影響
城市化過程還造成振動噪聲、微波污染,以及交通紊亂,住房擁擠,供應緊張等一系列威脅人民安全寧靜地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問題。城市規模越大,環境問題就越嚴重。近年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人口自城市中心向郊區流動的趨勢。城區居民紛紛遷往郊外,形成白天進城工作,晚間或假日回郊區休息的生活方式。這樣就使交通更加擁擠,能源消耗更大,大氣污染更加嚴重。
城市化的趨勢是必然的,但城市過大的弊端又是明顯的。為了防止城市化造成的不良影響,主要應採取以下措施:控制户口;禁止在大城市興建某些工業;徵收高額環境保護税、土地税;疏散企業和機構,建立衞星城、帶狀城,或有計劃地建立中、小城市。
參考資料
  • 1.    魏惠榮,王吉霞主編,環境學概論,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07,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