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

鎖定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拉丁學名:Pedicularis confertiflora Prain subsp. Parvifolia〈Hand.- Mazz.〉Tsoong〕玄蔘科馬先蒿屬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時高可達5釐米,不變黑。莖常單條;根略木質化,葉基生者有柄,叢生,很快即枯死,葉片均為卵狀長圓形,萼膜質,常有紅暈,鐘形,花冠之管約長於萼兩倍,盔直立,喙端全緣;雄蕊着生於管的中部,花絲無毛,蒴果斜卵形,種子卵圓形,褐色,7-9月開花。 [1] 
(概述用圖為聚花馬先蒿植物,參考資料來源 [2] 
中文學名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
拉丁學名
PedicularisconfertifloraPrain subsp.Parvifolia(Hand.- Mazz.) Tsoong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管狀花目
玄蔘科
馬先蒿屬
聚花馬先蒿
亞    種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形態特徵

聚花馬先蒿聚花亞種 聚花馬先蒿聚花亞種 [3]
原亞種:聚花馬先蒿聚花亞種是一年生低矮草本,或偶有稍稍升高,可達25釐米一般僅5-18釐米,不變黑,毛疏密不等。根莖短,有時稍稍伸長,簡有1對披針形鱗片;根略木質化,稍稍變粗,短而常有分枝。莖單出或自基部成叢發出,有的在基部分枝,多者可達10餘條,圓筒形,多少紫黑色,有毛,中央者直立,旁出者傾卧或彎曲上升,節少數,除花序外僅13枚,最上1枚節簡很長,可達10釐米以上。葉基生者有柄,叢生,很快即枯死,柄較長,可達3釐米,莖生者無,或1-4對,最常為1-2對,對生,亞無柄,葉片均為卵狀長圓形,羽狀全裂,裂片5-7對,卵形,有缺刻狀踞齒,緣常反捲。花有短梗,對生或上部4枚輪生而較密,下部1輪有時疏遠;苞片多少葉狀,三角形,3-7裂,裂片亞線形,基部全緣,端有齒,綠色肥厚;萼膜質,長可達6毫米,常有紅暈,有粗毛,鐘形,脈10條,5主5次均清晰,無網紋,齒5枚,後方1枚三角狀針形,全緣,較小,其餘4枚2大2小,均自三角形膜質基部向上漸狹,至中部以上突然膨大,寬三角狀卵形而明顯三裂,綠色而厚;花冠之管約長於萼兩倍,下唇寬大,約與盔等長,三角狀心臟形,無緣毛或有時有極細的緣毛,前方3裂至1/3處,中裂較小,僅側裂的1/3,三角狀卵形,基部有柄,端作明顯的兜狀,但其兜不深,側裂斜卵形,基部圓大,盔直立部分高3毫米餘,上端約以直角轉折向前,含有雄蕊的部分膨大而斜指前上方,長約4毫米,頂端成為稍稍指向前下方而伸直的細喙,喙長7毫米,端全緣;雄蕊着生於管的中部,花絲無毛或前方1對微微有毛,但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前方1對花絲有密毛,後方1對有疏毛或沒有;花柱不伸出或略略伸出。蒴果斜卵形,有凸尖,伸出於宿萼1倍;種子卵圓形,褐色,有明顯的網脈。花期7-9月。 [1]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
本亞種與前一亞種之別,在於其體常較低矮,全體幾無毛,高僅1-3、有時可達5-6釐米,莖常單條;葉片小,長僅5-6毫米。 [4]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生長環境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生長於海拔3850-4850米的空曠多石的草地中。 [1]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分佈範圍

聚花馬先蒿小葉亞種產中國雲南西北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