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羣滅絕

鎖定
生物集羣滅絕。生物聚羣滅絕是指在一個相對短暫的地質時段中,在一個以上地理區域範圍內,數量眾多的生物突然死亡,從而造成生物物種數量短時間突然大幅下降。 [1] 
中文名
聚羣滅絕
外文名
mass extinction
範    圍
具有全球性質的廣度
幅    度
涉及不同分類單元
學    科
古生物學

聚羣滅絕滅絕現象

生物的滅絕與新生是生命演化中的自然現象,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已有的統計數據表明,地球上的生物平均以每100萬年2~5個科的速率在滅絕;地球上曾存活過10~40億種動物、植物和真菌類,其中97%以上已經滅絕。

聚羣滅絕全球性滅絕

在整個生命歷史中,生物的更替是以不均衡的速度發生的。自顯生宙以來的5.4億年中至少發生了22次生物滅絕事件,具有全球影響的生物集羣滅絕就有以下5次。
奧陶紀-志留紀生物集羣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由前後兩幕組成,其間相隔50萬~100萬年。第一幕是生活在温暖淺海或較深海域的許多生物滅絕了,滅絕的屬佔當時屬總數的60%~70%,滅絕種數更高達80%。第二幕是那些在第一幕滅絕事件中倖存的、生活在較冷水域的生物又遭滅頂之災。
晚泥盆世生物集羣滅絕發生在3.75億年前,其滅絕的科佔當時科總數的30%,滅絕的海洋動物達70多科,陸生生物也遭受了重創。這次滅絕事件的時間較長,規模較大,受影響的門類也多。
二疊紀末生物集羣滅絕發生在2.52億年前。是5次集羣滅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造成了陸生生物大約70%的科和海洋生物95%的物種消失,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牀板珊瑚、超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滅絕,生物礁生態系統全面崩潰,古生代海洋中由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着生物羣落迅速退出歷史舞台。
三疊紀末生物集羣滅絕發生在2.08億年前。雖然三疊紀末集羣滅絕造成的影響相對輕微,是5次集羣滅絕中最弱的,但也有1/3的科滅絕。
白堊紀末生物集羣滅絕發生在6550萬年前,標誌着中生代的結束。26%左右的科,超過半數的屬,75%的種在這次集羣滅絕中消失。這次集羣滅絕事件衝擊了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此後新生代的生物面貌為之一新。
人類正處於第六次生物集羣滅絕嗎
第六次生物集羣滅絕可能始於1.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人類已擁有較好的工具,可以較容易地獵殺野生動物。從200多年前人類的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人類生產力突飛猛進,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野生動物被獵殺,大片礦山被開採,大批工廠的廢氣和廢物被排放,地球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
已知現存哺乳動物有5000多種,但其中1/4可能將滅絕;現有1211種鳥類瀕臨滅絕,佔總數的1/8;全球瀕臨滅絕的植物種類佔全部物種的47%!在以往的集羣滅絕時期,平均每天也就幾個種被滅絕,而如今每天被滅絕物種猛增至100個,若按此計算,100年內365萬個物種將滅絕。如果全世界現有的生物有2000萬種,那麼不消1000年,地球上的物種將消失殆盡。而物種滅絕的速率比史前正常情況下每年滅絕3個種要快近10000倍,比形成新物種的速率快了100萬倍,這樣的滅絕速率遠遠超過史前任何一次集羣滅絕。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或許稱之為第六次集羣滅絕也不為過。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對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瞭解還遠遠不夠,人類短暫的歷史還無法感受生命集羣滅絕的整個過程,更何況自然界自身調節的能力遠比人類所認識的要強大。就斷言正在發生第六次集羣滅絕,證據似乎不夠充分。 [2] 
生物集羣滅絕的“元兇”
造成生物集羣滅絕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每一次集羣滅絕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氣候變化及其相關事件是造成奧陶紀-志留紀兩幕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泥盆紀末的集羣滅絕是一次與奧陶紀末相似的全球變冷事件,有人認為。 彗星撞擊事件可能是這次集羣滅絕的誘因。二疊紀末集羣滅絕則是大規模地下岩漿活動造成地表甲烷釋放以及火山噴發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三疊紀末集羣滅絕發生在氣候長期變化、海平面快速波動,並伴有發生地球內外災難的背景下。對於造成白堊紀生物滅絕的主要因素,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小行星撞擊學説,當然也有其他不同的看法。
此外,生物的大輻射和集羣滅絕息息相關,當生物集羣滅絕時,並非地球上的生物全都滅絕了,而總有些適應性很強的,或處在環境沒有嚴重惡化地方的生物會倖存,並度過殘存期。在集羣滅絕中滅絕的大多是適應性不強、較原始的生物。它們退出歷史舞台,也就為適應性較強、較進步的生物創造了生存的空間。當地球生態環境開始好轉時,這類生物會迅速活躍起來並佔領滅絕生物遺留下的空間。與此同時,在新的環境下還會出現許多新的物種,使生物界逐漸進入大發展的時期,這就是所謂的生物大輻射。 [2] 

聚羣滅絕滿足條件

聚羣滅絕要滿足四個條件:
量值:達到具有實質意義的絕滅量值。
廣度:具有全球範圍內的廣度。
幅度:涉及廣泛的不同分類單元。
時續:限於相對短暫的地質時隔。 [3] 

聚羣滅絕成因與結果

造成生物聚羣滅絕的原因很多,如地外星體撞擊地球、火山活動、氣候變冷或變暖、海進或海退(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和缺氧等。每次大的滅絕事件,都能在相對短時期內造成80%-90%以上的物種滅絕。但是,少數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強的物種能夠忍受災變造成的極端惡劣的環境,或逃離災區至異地避難而留存下來。同時,災變引起的環境變化也給新物種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和機遇。大滅絕期間倖存的和新生的物種在滅絕事件後開始復甦和發展,並進而開創生物演化的新篇章,因此每次全球性的滅絕事件後,都伴隨着生物的復甦和發展。

聚羣滅絕分類

根據化石記錄,地質歷史上曾發生過5次大的生物聚羣滅絕事件,即奧陶紀末期、泥盆紀末期、二疊紀末期、三疊紀末期和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規模絕滅。白堊紀絕滅事件因恐龍的滅絕而受到關注,不過二疊紀生物絕滅事件卻是規模最大、涉及生物類羣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導致大約80%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3.65億年前泥盆紀的後期,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泥盆紀是魚類的時代,泥盆紀是地球生物界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由海洋向陸地大規模進軍是這一時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第三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的二疊紀末期,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在二疊紀晚期,全球發生了地質歷史中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生物集羣滅絕事件。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橫板珊瑚、蜓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絕滅,腕足動物、菊石、棘皮動物、苔蘚蟲等也遭受嚴重的打擊。二疊紀時兩棲動物大量繁榮,常見的有迷齒類的蠑螈,爬行動物繼續發展,哺乳動物的先驅——温血爬行動物獸孔類也開始發展。
第四次生物滅絕發生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三疊紀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時期,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
第五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 300萬年前的白堊紀,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從此,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哺乳動物開始出現。 [3] 

聚羣滅絕影響

近100年來,人類破壞環境、濫用自然資源,導致世界物種急劇減少。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 000倍。1 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地球正經歷着以人類破壞環境為主因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