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珍版

鎖定
“聚珍版”即活字本。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時,因種類繁多,耗費巨大,主管刻書事務的大臣金簡乃建議刻制棗木活字擺印書籍。乾隆準其所請,並改“活字”名為“聚珍”。為此,製成大小活字25萬餘枚,既經濟又簡便,事半而功倍。中華書局創制仿宋體鉛字,排印書籍稱“聚珍仿宋本”。
中文名
聚珍版
別    名
活字本
排印書籍名稱
聚珍仿宋本

目錄

聚珍版來歷

《聚珍版程式》插圖 《聚珍版程式》插圖
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書。在刻印《四庫全書》中善本時,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鐫木單字25萬餘枚。清高宗乾隆以活字版名稱不雅,改稱“聚珍版”。凡排印之書,首有高宗題詩十韻,每書首頁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稱武英殿聚珍版書。
四庫總目提要記載:“金簡實司其事,因棗梨繁重,乃奏請以活字排印,力省功多。得旨俞允,並錫以嘉名,紀以睿藻。行之三載,印本衣被於天下。金簡因述其程式,以為此書。”
金簡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記述印造經過,內容詳備。以後各地仿效,有14個省用木活字印書,以詩文集居多。其他如紹興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幾千種家譜,十之七、八為木活字本。木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盛行,僅次於雕版印刷。 [1] 

聚珍版頒行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頒發聚珍版於東南各省,並準所在鋟木通行。先後承命開雕者有江寧、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書籍,通稱為“外聚珍”,而將武英殿聚珍版稱為“內聚珍”,以示區別。 [1] 

聚珍版流程

聚珍版程式之擺書圖 聚珍版程式之擺書圖 [2]
1、成造木子;⑴制木條。⑵平準木子厚度。⑶平準木子。⑷木子檢驗。
2、刻字;
3、字櫃及其它用具的製作:⑴制字櫃。⑵造槽版。⑶制一分通長夾條。⑷制半分通長夾條。⑸一分長短夾條。⑹制半分長短夾條。⑺制頂木。⑻制中心木。⑼制類盤。⑽制套格。
4、擺書;
5、墊版;
6、校對;
7、刷印:⑴印套格。⑵刷印。
8、歸類;
9、逐日輪轉辦法。

聚珍版意義

木活字 木活字 [3]
木活字印刷術在清代應用甚廣,尤以武英殿最為輝煌。前後共刻制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大小棗木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百三十八種,二千三百多卷,譜寫出歷史上製造木活字數量最多、印書最豐的不朽篇章。
從金簡《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所記載的木活字製作及印刷技術,比王禎的《造活字印書法》更為詳盡、嚴密、科學,在工藝規範、技術路線、生產調度中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嚴謹、科學與規範,這是活字印刷術接近頂峯的表現。這篇傑出的木活字印刷文獻不但為研究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史提供了最為詳盡的材料,而且體現了十八世紀中國印刷工場的標準化生產與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整體管理水平,也為世界標準化發展史譜寫了閃光的一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