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斯金德

(德國籍當代作家、劇作家及電影編劇家)

鎖定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又譯為zh-tn:徐四金(台灣);zh-tw:聚斯金德(中國大陸),德國當代作家劇作家電影編劇家。
中文名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外文名
Patrick Süskind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949年3月26日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巴伐利亞州施塔恩貝格阿姆巴赫
代表作品
《香水》

聚斯金德人物生平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1949年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施塔恩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國的埃克斯昂普羅旺斯攻讀與研究中世紀史和近代史,後一度靠寫電影分鏡頭劇本維持生活。他發表的處女作是劇本《低音提琴》。該劇於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後來許多劇院紛紛上演,其間被譯成多種語言,為聚斯金德在文壇上贏得了聲譽。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説《香水》,出版後轟動了德語文壇。繼《香水》之後,聚斯金德用古典主義的筆調創作了中篇小説《鴿子》。小説描寫巴黎某家銀行一個看門人單調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銷量即高達十萬冊。據《明鏡》週刊統計,《鴿子》與《香水》一道,987年4月起同屬德國嚴肅文學十本最佳暢銷書之列,聚斯金德以此轟動了德語文壇。 [1] 

聚斯金德作品特點

《香水》 《香水》
與同時代的德國作家相比,聚斯金德文學創作的產量並不高,作品的篇幅亦不大,但其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深邃的思想含義,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雋永的寓意和精湛的文筆,卻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香水》像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傳奇,聚斯金德運用現實主義的敍事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十八世紀法國巴黎一個怪才格雷諾耶“尋香殺女人”的離奇一生。而在《鴿子》一書中,聚斯金德又充分發揮了自己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技巧,把巴黎一家銀行門衞諾埃爾的意識流動和內心獨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忠於職守、老實巴交的諾埃爾,三十年如一日地蝸居在自己的小屋裏,過着平淡孤寂、與世無爭的生活。然而一天早晨,一隻突然出現在門口的鴿子卻讓他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於是,往日的平靜全被打破,包括衣、食、住、行和本職工作在內的所有的生活細節均受到干擾,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一切莫名其妙的混亂,直到那隻帶來不祥之兆的鴿子悄然離去時才隨之平息,一切又復歸原樣。《低音提琴》中主人公憤世嫉俗而又無可奈何的大段自我解嘲,極為貼切地反映了失意者的矛盾心態。而《夏先生的故事》則通過孩童之口,以詼諧幽默且不乏諷刺意味的生動、形象的敍述,道出了作者對人間事物的真實看法。從這些題材和體裁不盡相同的作品上,可以看出聚斯金德編織故事的傑出才華和駕馭德語的深厚功底。
迄今為止,聚斯金德的文學創作幾乎都遠離鴻篇鉅製和重大題材,而總是把視點放在那些沒有社會地位的小人物身上,對他們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無論是人生不得志的低音提琴手,還是孤家寡人的銀行門衞,或者“一意孤行”的夏先生,甚至那個殘忍的“香水殺手”,都屬於與時尚格格不入併為上流社會所不屑一顧的“圈外人”(Aussenseiter)。聚斯金德藉助對這些人物命運的描寫,展示了後工業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的困惑、恐懼、沮喪、不安、無奈,及其悲觀的內心世界和荒誕反常、難以理喻的怪異行為,從而成為德國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家之一。 [2] 

聚斯金德人物性格

聚斯金德生性靦腆,不愛張揚,平日深居簡出,行跡難覓。和一般知名作家不同的是,他的一部作品問世後,自己便遠離媒體的喧囂,下一本書總要等上好幾年才會露臉,而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加上作品內容亦真亦幻,故事情節似有似無,使這位天才作家在德語文壇上顯得若隱若現,飄忽不定。人們已習慣了他在瞬間閃光發亮之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他又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幽然冒出。 [2] 

聚斯金德作品

聚斯金德作品系列,包括新譯的《低音提琴》和《夏先生的故事》,以及新版《香水》、《鴿子》。 [2] 

聚斯金德出版圖書

聚斯金德在中國

十五年前,時任《世界文學》編輯的蔡鴻君先生慧眼識金,在八十年代相當活躍的德國文壇上注意到一顆嶄露頭角的新星——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並首次將其作品引入中國。然而,中譯本《鴿子》當時並未像小説中的鴿子對主人公產生心靈震撼那樣,在中國讀者中引起轟動。直到數年後,聚斯金德的譽滿全球之作《香水》才使他的知名度在中國陡然上升,其“香氣”甚至流芳至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