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聚仙橋

(湖南省桂陽縣單拱石橋)

鎖定
聚仙橋位於桂陽城西北,又名集仙橋,為單拱石橋,是湘南保存完好的最古老花橋,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 [1] 
中文名
聚仙橋
別    名
集仙橋
類    別
單拱石橋
位    置
桂陽城西北

聚仙橋所在位置

聚仙橋位於桂陽城西北60裏流峯鎮板溪村。 [1] 

聚仙橋規格尺寸

聚仙橋為料石築建,全長27米,東端石階23級,西端石階18級,中為一孔拱橋,孔徑12.4米,水面至橋面高距6米,橋面寬3.9米。橋廊木結構,亭豎木柱32根,橋面至亭脊樑高3.3米,歇山式頂,蓋小青瓦。亭兩邊排列靠椅式坐凳,供人歇息休憩,外有1.35米的木欄杆作護欄。 [2] 

聚仙橋歷史經歷

聚仙橋始建於宋代板溪村李氏始祖。始祖李元壽,字守真,為唐西平王李晟七世孫,祖居江西泰和縣谷村。元壽舉進士,宋慶元四年(1198)以剿辦桂陽龍泉九寨來桂,有功而封昭武將軍,授桂陽郡守,見桂北60裏有地名板溪山明水秀,致仕後遂於嘉泰元年(1201)攜籍卜居,見村旁有杏溪、有仙人對奕奇石,乃於杏溪上建石拱橋,因旁有仙人奕棋石局,取名聚仙橋,後橋被洪水沖毀。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復建橋、亭,不久又毀,明景泰六年(1455)又重建,明成化五年(1469)立牌,清乾隆六年(1741)又維修,亭樑上留有“清乾隆六年重修”陰刻,橋、亭保存完好。 [1] 

聚仙橋建築工藝

聚仙橋建築精美,石橋為單拱,青石壘成,整個橋體,形如長虹拱月。亭子木柱結構,32根木柱相互勾連,充分利用力學原理,無楔而穩固,即使從乾隆六年(1741)維修至今也有270多年,至今不傾,足見工藝之精美和中國古代建亭工藝水平。 [1] 

聚仙橋人文價值

橋從宋代始建至今已有800餘年,從明景泰六年(1455)重修至今也有560餘年,是湘南史料記載年代最久遠的石拱橋,是湖南最古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花橋。花橋是我國古代野外行人過往歇息的場所,時到今日,已保存不多,湘南唯桂陽板溪聚仙橋依然如故,實屬珍貴,對研究人文歷史和古代橋樑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對研究明清時期的建築工藝,有着深厚的科學、歷史價值。 [1] 

聚仙橋現狀保護

而今,雖然花橋面目有些蒼老,但骨架依舊精神閃爍,那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仍然展現當年的風韻。2007年,聚仙橋被桂陽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