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諱

鎖定
聖諱
清·葉名灃《橋西雜記·避孔子諱》:“《金史》:明昌中,詔周公、孔子名俱令迴避……此近代避聖諱之始。”
中文名
聖諱
拼    音
shèng huì
舊    指
聖人或帝后的名字 [1] 
漢以後
皇帝之名也稱聖諱

聖諱詳細解釋

即“為賢者諱”,亦即對封建社會所推崇的聖人賢者的名諱。聖諱並不像國諱、家諱那樣嚴格、那樣廣泛。在封建時代,既有朝廷規定的聖人諱,又有人們自發的為聖賢避諱。聖諱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黃帝、周公等。

聖諱運用實例

有關朝廷所規定的聖人諱,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這時所説的聖人的範圍大大擴大。它包括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宋代帝王賜封的“至聖先師”孔子以及亞聖孟子,甚至還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諱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稱的宋徽宗,迷戀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諱之列。
宋大觀四年,為避孔子諱,朝廷規定改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縣為龔縣。甚至,連孔子的母親的名“徵在”,在列入避諱之列。從宋代一直到清代,從皇帝表平民百姓,從和麪到口頭,無不對這個“丘”字避而遠之。寫起來或缺一筆成“”,或寫作“某”,或用硃筆圈之。讀起來或讀為“區”,或讀作“休”,不一而足。從宋代起,姓丘的就因為犯了孔子的諱而被迫多掛了一個耳朵,寫作“邱”,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後,在“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中,一些姓“邱”的學者才憤憤不平地把這個掛了近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了“丘”。
在民間也有自發地對聖賢避諱的現象。
宋人鄭誠非常敬仰詩聖孟浩然,有一次他經過郢州浩然亭時,感慨地説:“對賢者怎麼能夠直呼其名呢?”於是把浩然亭改為孟亭。
參考資料
  • 1.    聖諱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