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瑪利亞教堂

(德國建築)

鎖定
聖瑪利亞教堂,是位於德國西部的特里爾的一所教堂,由朗格納於1630~1631年設計。
中文名
聖瑪利亞教堂
外文名
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and Liebfrauen-Church
地理位置
德國西部的特里爾
作    者
朗格納
設計時間
1630~1631
外    表
外表呈八角形

聖瑪利亞教堂規模

聖瑪利亞教堂 聖瑪利亞教堂
由朗格納於1630~1631年設計,外表呈八角形,聳立在階梯的台基上,巨大的圓屋頂覆蓋着六個禮拜堂的高牆,屋頂與下面用漩渦形裝飾物連結,八面牆壁都有壁龕和雕像。位於西班牙塞維利亞的聖瑪利亞教堂是在一座老猶太教堂的遺址上建造的,17世紀內部翻修時之作的巴洛克風格石膏

聖瑪利亞教堂其他教堂

特里爾的羅馬式建築、大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英文名稱: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and Liebfrauen-Church
編號:516-007
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Ⅰ)(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一世紀時是羅馬的殖民地,二世紀成為貿易中心。在摩澤爾河畔,特里爾在三世紀成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並被稱作“第二羅馬”。眾多的受保護的歷史古蹟成為羅馬文明史的有力證據。
簡介:
特里爾的羅馬式建築、大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德國西部的特里爾。特里爾城約建於公元前15年(另一資料為公元前16年)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統治時期,地處具有戰略意義的交叉點(距離最初的凱爾特人聖所不遠)。因此,古時它被作為軍事要地。羅馬帝國時代的統治者把這裏作為抗擊遊牧民族的重要據點。公元2世紀中葉,這裏修建了長6500米的城牆以及 47座碉堡。公元3世紀末,古羅馬皇帝戴克裏先(284~305年)將它作為其宮廷所在地和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因此又有“北方的羅馬”和“第二羅馬”之美譽。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特里爾相繼建成了許多歷史性建築。這裏的建築具有濃厚的羅馬式風格,極富古樸典雅的氣息。這些教堂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聖瑪利亞教堂特里爾

特里爾城南可到法國里昂,北可至科隆,西可通法國巴黎,東可達美茵茨。
特里爾現存許多羅馬時期的建築遺蹟。有約公元500年造的圓形露天劇場,4世紀的築有防禦工事的城門、羅馬浴池遺蹟和大教堂,還有卡塞爾施塔特宮(1740~1745年)以及選侯宮(1614 年)等。記載着古羅馬的文化,反映着特里爾曾有的輝煌。
城門:城門寬約36米,高約30米,厚23米,由砂岩壘起4組淺灰色的建築組合而成。中央門樓開有兩個拱門,拱門上有兩層柱廊,門樓的內部是一個大的庭院。城門最初的功能是防禦共事,公元11世紀時被改為教堂。
角鬥場(特里爾競技場):角鬥場呈圓形,為典型的羅馬式建築。可容納2萬5千名觀眾。這個著名的競技場名列羅馬帝國大型競技場的第10位,也是羅馬時代的遺蹟。
巴魯巴拉浴池:羅馬皇帝的豪華浴池,羅馬式建築。外形優雅美觀,內部陳設華麗。現僅存遺蹟。
大教堂:公元315年,君土坦丁大帝將其居住過的宮殿改造成雙梁教堂,其中北側一幢用來供奉聖彼得,是主教堂。公元11世紀改為大教堂。
聖瑪利亞教堂:聖瑪利亞教堂的前身是雙梁教堂的南側教堂。曾作為教區教堂,公元11世紀改為聖瑪利亞教堂。
馬克思紀念館:特里爾是卡爾·馬克思的故鄉。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布呂肯街10號一幢普通樓房裏。並且在特里爾度過了他的童年。現闢有馬克思紀念館,收藏有馬克思文獻、手稿和各種版本的著作。
“黑門”是羅馬城的北大門,幾個世紀的風化、煙灰和塵埃使大門變得漆黑,“黑門”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在羅馬帝國曆史上,君士坦丁大帝是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於公元315年左右命令將其母親曾經住過的宮殿改造成巨大的雙梁教堂,北側一幢作為供奉聖彼得的主教教堂;南側一座為教區教堂。11世紀,南側的教堂成為聖瑪利亞教堂,北側的教堂則變成了大教堂。
摩澤爾河上有一座修於公元2世紀的羅馬石拱橋。
“羅馬橋”是阿爾卑斯山北部古老橋建築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舊川流不息。回顧歷史我們發現,“羅馬橋”總共經歷了3個建造階段。它與特里爾城同期始建於公元前16年,當時用生長了16年的橡膠樹作為橋柱橫亙在摩澤爾河(法國東北部和德國西部河流)上。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類就在特里爾地區繁衍生存,而特里爾是阿爾卑斯山北部第一個可以稱之為“城市”的地方,與此同時這裏逐漸發展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爾的羅馬教堂不僅是德國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壯觀的歷史見證之一。就像人們如今所看到的那樣,教堂最初就建在離大集市不遠的地方,其裝飾藝術集羅馬時代至19世紀德國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讚歎不絕。
大集市附近的“我們的夫人(our lady)”教堂,將早期哥特式建築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它被認為是哥特式中心建築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德國最大的早期複式基督教建築之一。12世紀之前,對教堂的改造一直將南半部分的石造建築兼收幷蓄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教堂是建於1235~1260年間的建築。在這裏德國和法國的建築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聖安東尼教堂是建於15世紀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中纖巧華麗的洛可可式講道壇。位於市郊的圓形劇場與皇家温泉浴場相隔不遠,它大約建於公元100年間,經過後來幾個世紀的裝飾,愈加顯得豪華而精美。
劇場可以同時容納20000名觀眾,西半部分建有專供貴族使用的包廂和座椅,主門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麗堂皇,三條貫穿南北的寬闊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門相稱,在主門的西邊開有兩個小門,由此可以拾級而上。在公元4~5世紀時,該劇場還兼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邊的大門開在城內,南邊的大門則在城牆外。大門的建築構成和城牆遺蹟在中世紀時曾用來採石。
從12世紀開始,特里爾經歷了長期的繁榮興盛,直到18、19世紀之交才敗落下來。特里爾曾有一小段時間控制在法國人手中,1815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部分。
羅馬時代佔據着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爾,文化上亦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觀。 1984年,特里爾迎來了它建城2000週年。在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洗禮之後,一直到今天,特里爾宏偉精美的建築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珍藏的雕刻品風采依舊,彷彿在向人們訴説那漫漫歷史長河也掩飾不住的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