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的古蹟羣

鎖定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的古蹟羣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的聖彼得堡,以其無數的河道和400多座橋樑而聞名於世,這是在彼得大帝統治下於1703年開始實施的宏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成果。此地後改名為列寧格勒(位於前蘇聯),而且與十月革命密切相關。
中文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
外文名
Historic Centre of Saint Petersburg and RelatedGroups of Monuments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的古蹟羣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
Historic Centre of Saint Petersburg and RelatedGroups of Monuments
入選時間:1990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vi)
地理位置:N59 57 00 E30 19 06
遺產編號:540bis
遺產描述
俄羅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俄羅斯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羅斯古典建築羣和名勝古蹟比比皆是,如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宮與皇宮廣場、夏花園與夏宮、海軍總部大廈、聖伊薩克大教堂、十二月黨人廣場、斯莫爾尼宮、俄羅斯博物館、喋血教堂、駟馬橋等,形成了燦爛輝煌的聖彼得堡歷史中心。
199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v)(vi),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它的建築遺產與截然不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純古典式建築風格極其和諧,我們可在海軍部、冬宮、大理石宮以及愛爾米塔什博物館看到這些。 [1-2]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的古蹟羣遺產簡介

聖彼得堡,1914年-1924年時稱彼得格勒,1924年-1991年時稱列寧格勒,俗稱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在沙俄時期是俄國首都,同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設在此城市。聖彼得堡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在聖彼得堡市中心的歷史建築,大部分是18和19世紀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建築,基本得到保留。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羣共計包括37處遺產點。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格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王國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格爾曼蘭,並在這裏修建城市。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的古蹟羣相關簡介

聖彼得堡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後擴建為城,稱聖彼得堡,所以1703年是聖彼得堡的奠基年。自此,城市漸漸的從要塞開始發展起來。建造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有十萬名工匠被派駐到工地上勞作,因為彼得堡是一片沼澤地,所以彼得大帝還下令,把全國所有的石頭運到這裏充當地基,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頭蓋房子;此外,從外地來這裏的船隻也要交税,所謂的税並不是錢幣,而是隨船運來的石頭。按當時的規定,大船要攜帶30塊,小船要攜帶10塊,每塊不小於10磅。
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這裏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聖彼得堡成為君主制俄羅斯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君主制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17年,隨着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裏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列寧逝世後,人們深切懷念這位革命領袖,正如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説:這裏每一塊石頭都記得列寧。為了紀念他,1924年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在1941年9月8日—1944年1月27日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納粹德國軍隊872天的封鎖,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與反圍困作戰。但蘇聯紅軍不屈不饒,拼死反抗,沒有讓敵人再前進一步。列寧格勒保衞戰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衞國戰爭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的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徵。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蹟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使該城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1991年蘇聯解體後,直到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也標誌着蘇聯時代的結束! [2]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的古蹟羣文化名城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蹟(12張)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這裏有彼得大帝時代建起的科學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著名的有1819年成立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建築設計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和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城,著名的俄羅斯博物館創建於1895年。城內的俄羅斯古建築羣享有盛名,屬於18世紀早期的主要建築羣有:彼得保羅要塞及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軍部島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園及園中的夏宮等。這些建築羣具有俄國早期巴羅克式建築的特徵:古樸、雄偉、穩重。18世紀後期的建築有斯莫爾尼宮、冬宮、塔弗列奇宮、阿尼奇科夫宮(十月革命後改名後少年宮)。19世紀初的主要建築有:宏偉的喀山大教堂、高達101米的伊薩克基輔大教堂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及作家,比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冬宮
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坐落在皇宮廣場上,建於1754年至1762年間,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共3層,有大小殿堂和房間1000多間,內外裝飾極為奢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冬宮被改變成博物館,收藏各種古董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近300萬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幾大專題陳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夏園
位於冬宮東邊,是一座簡樸的兩層建築。其附屬花園內有“工程師稜堡”,是沙皇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彼得宮
又稱夏宮,曾經是彼得大帝的避暑行宮。這裏寬闊的草坪、花園、擁有相當多的噴泉與鍍金雕像,是夏宮花園的最大特色。150個噴泉的2000多個噴柱,不停地向藍天噴放出水柱,形成瀑布和千姿百態的造型,令人目不暇接,還有幽靜、高大的森林,更使人流連忘返。由於建築豪華壯麗,夏宮被人們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宮”,成為世界各地遊客來聖彼得堡的必遊之地。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這也是以往的沙皇冬宮,現為俄羅斯國立博物館的一部分,內藏有世界珍貴的名畫和雕塑,如著名的達芬奇、畢加索、凡高等名家的油畫。名貴鐘錶器皿達二百七十萬件,集世界各地之大成。此外,市內之名勝如尼華河、皇宮大廣場、列寧紀念像等也是值得一遊的。
浪漫迷人的白夜城
聖彼得堡是座與威尼斯齊名的水城,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70多條天然河流和運河迂迴其間,粼粼碧水與典雅建築相映成趣,古風古韻的大小橋樑宛若長虹卧波。聖彼得堡還是世界上少數具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5月至8月城市中幾乎沒有黑天,白夜時漫步在靜靜的涅瓦河畔,遙望着蔚藍天空的北極光,感覺猶如在夢幻中一般。在觀光之餘,遊客也可瀏覽一下納夫斯基大街,這裏有很多售賣充滿民族特色商品的商店,遊客在此一定可以買到所喜愛的紀念品滿載而歸。因為受到地形的影響,聖彼得堡的地勢較低,加上受到海洋的影響,雖然是大陸性氣候但氣温十分温和。這裏的年均温在五度左右。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所以在夏季的這幾個月裏雨水較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