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廟

(湖北武漢聖廟)

鎖定
聖廟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前川大道216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聖廟也叫文廟、聖宮,解放初期統一稱為聖廟,是古代讀書人朝覲孔子的地方。在黃陂乃至武漢市,作為古代學者朝拜孔子的地方,聖廟是保存最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
中文名
聖廟
地    址
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
建築面積
264 m²
面    闊
21.8米
建議遊玩時長
1天
開放時間
七月到八月8.30am-10pm 十二月到二月8.30am-10pm

聖廟簡介

聖廟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前川大道216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聖廟或叫文廟原有聖宮之稱,解放初期通稱聖廟,是古代讀書人朝覲孔子的地方。黃陂乃至武漢市,作為古代學者朝拜孔子的地方,聖廟是保存最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
聖廟窗花 聖廟窗花
座北朝南,建築面積264平方米,面闊21.8米,縱深45.1米。懸山式屋頂,有垂脊四條和正脊一條,雙重檐,飛檐斗拱,大五柱落腳,屋面為青筒布瓦。文革期間被破壞,1985年、2000年曾二次進行過維修。2000年11月,黃陂區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聖廟位於前川城區中軸線前川大道以東、街辦事處以西,昔時有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桂殿蘭宮,靜齋雅舍、聖祠明堂,連宇覆地,透出濃郁的儒脈書香。這就是俊彩星馳,人文薈萃的孔儒學宮,是舊時黃陂生員(秀才)科舉應式進修之場所。北部大成殿(亦稱孔廟、聖廟,今為人民會場)裏供奉着孔子靈位。
千百年來,這裏棨戟遙臨,香煙繚繞,冠蓋雲浮,無數文人學者在此向這位聖哲虔誠地頂禮膜拜。南部學宮內建有欞星門,名宦祠、鄉賢祠、東齋、西齋、明倫堂、教諭署等近二十處儒文建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縣學停辦。學官內先後開設縣中心小學、木蘭女子學校。1938年學言被毀於日寇魔爪,僅留下大成殿在滿目瘡痍中悲憤孤立。 [1] 

聖廟歷史背景

黃陂地圖 黃陂地圖
隱於前川大道農機大樓後的聖廟,是古黃陂學宮的大成殿(亦稱文廟、孔廟),但黃陂城隍廟及聖廟是家喻户曉,而詢問學宮卻鮮為人知。學宮是中國古代地方教育官署、官辦學校(儒學)和祭祀孔子廟堂的“三合一”設施,是封建科舉的附庸。故瞭解黃陂學宮的過去,得從封建科舉説起。
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選拔官員的制度。中國自漢廢除諸侯分封制,久歷養士、軍功、門第、“察舉選士”、“九品中正”等改革後,至隋才以科舉制雛形開始打破士族地主、世家大族對統治權力的壟斷。創於隋的科舉制完備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廢止於清末,在中國有1300餘年歷史。 [2] 
考試是封建科舉的核心。考中了舉人就取得當官資格,考中了進士就可在全國統一分配當官。如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在通過了考核的秀才中考錄舉人,會試是在舉人中考錄貢士,殿試是皇帝在貢士中考錄進士。而秀才為府(或直隸州)、縣儒學的學習者即生員,明清成為儒學生員也得通過縣府兩級童生試及省提督學院主持的院考等幾重考試關隘。
中國封建統治者奉儒家思想為正統,尊創立儒家學説的孔子為至聖先師,以儒家經典為科舉考試主要內容。由此,開元初唐玄宗就下詔“各州、縣皆立孔廟”供奉祭祀孔子,元豐中宋神宗又令“天下川縣皆立學”大興儒學,於是從宋代就有了儒學與孔廟組成的特色建築羣--學宮。
再説黃陂學宮。由於史志資料有限,己難覓黃陂學宮明代前的詳情。僅據明嘉靖進士鄭佶《興復帶河記》:“黃陂自宋人即夫子廟為學……”,清康熙《湖廣通志》:“黃陂縣儒學在縣治南,明初知縣吳旻因宋元故址創建……”,清康熙《黃陂縣誌》:“遡自明洪武十五年詔天下通祀孔子,陂邑乃即縣治東南隅重建文廟。正德丁卬七月,教諭楊梁力捐百金,請於督學陳公鳳梧購民居拓其址,伐石樹欞星門,而殿廡堂齋以坎就理,越明年九月落成……”,清嘉慶《大清一統志》:“黃陂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五建,本朝康、煕雍正間屢修,入學額二十名”,清同治《黃陂縣誌》:“明末盡圮,本朝前令張公尚忠粗為繕葺廿載又復頹敗。邑令楊廷藴偕縣丞李成紀於康熙五年各捐資重修,記見藝文,後圮。康熙四十九年,知縣顧採捐資七十金,教諭高元傑、訓導陳獻猷率紳衿募費五百餘金重修。五十三年,教諭彭壽東訓導陳獻猷率紳士請復學田修建泮池及古溝,新建崇聖宮並景程堂。雍正五年,添建照牆。乾隆三十八年,知縣黃元湻、教諭孫廷槐、訓導喻文璐仝閣邑紳重修聖殿……”等等,只可謂黃陂學宮始建於宋,後屢歷圮毀重建。 [2] 
又據清同治《黃陂縣誌》之城池圖,黃陂學宮之地界,北起今黃陂區實驗中學南的農機公司宿舍樓,南抵區文化館後的光潤裏,東起今前川街道辦事處大院西牆,西止今大南街東側之後,佔地近2公頃。舊志稱,黃陂學宮氣勢恢弘。清同治間黃陂學宮的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與宮牆相連的影壁(照牆)、跨越泮池的狀元橋、石柱沖天的欞星門、單檐殿頂的戟門、供奉孔子的大成殿、讀書講學的明倫堂、供奉孔子祖先的崇聖祠。且學宮戟門東有名宦祠、西有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廡和西廡,明倫堂前東有坐春齋、西有立雪齋,明倫堂東為教諭署、西為訓導署,訓導署前還有敬一亭,……。
從清同治《黃陂縣誌》還可知,黃陂學宮不但有萬仞宮牆圍之,且宮牆南端的影壁昔日還書有“騰蛟起鳳”四字;泮池周有石欄,池溶碧水粼粼;大成殿前露台青石柱欄相擁,台階斜卧石級可登;大成殿內舊祀塑像,明代正德年間遵制易為朱地金書木主(俗稱牌位),……。舊制還規定,未出過狀元的縣,其學宮不得開正門。黃陂學宮在戟門前兩側宮牆開有邊門,縣城正街(今前川大道)從兩邊側門橫穿學宮。
古黃陂學宮“廟以崇先聖,學以明人倫”,曾為黃陂造就眾多儒士學人。明朝湖廣提學副使沈鍾曾為黃陂學宮撰《修學原記》,沈在文中就讚揚黃陂“邑固有學,其儲養人材漸漬,兩夫子(注:指“二程”)遺化數百載如一日,出而掇科躋仕者代不乏人。”《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也昭示黃陂學宮英才輩出。碑記明清540年,全國共考錄進士52624人,平均每縣30.36人,然黃陂為90人,尤清嘉慶、道光、咸豐年間,黃陂出進士27名(106人中舉),佔湖北中選進士的9%,位列全省第二。
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面對眾多位高權重大臣“廢除科舉,興辦現代學校”的聯銜上奏,以光緒皇帝名義諭令廢止科舉。科舉廢止,黃陂縣儒學也隨之停辦。其後,學宮內曾創辦黃陂縣立中心小學、木蘭女子學校等。
大革命時期,學宮也為黃陂革命史留下光輝一頁:1926年11月,黃陂縣農民協會在學宮宣告成立,聖廟乃縣農民協會舊址。1938年黃陂淪陷,在日本侵略軍飛機的大轟炸中學宮僅有聖廟倖存。 [2] 

聖廟宗聖廟

聖廟的組成部分,黃陂古學宮的一部分。黃陂區蔡家榨街道曾家大灣失落近30年的祠堂額碑被發現,長133釐米、寬47釐米、厚13釐米石碑上,“宗聖祠”三個大字依然清晰。
黃陂曾氏一脈為明末清初由湖南遷徙來鄂,至嘉慶年間始築宗聖祠於村頭,現存祠堂為清末所建,仍依舊制花崗石為基,紅磚為牆,東西42米、南北14米,佔地588平方米。據曾浩文回憶,祠堂分上中下三殿,橫樑立柱、門欄窗欞皆雕龍畫鳳,額碑懸於門樓,左右鑲以祥瑞圖案的石雕,尤其是外牆一色的紅磚砌築,體現出封建朝代對儒聖的尊崇和特殊的規制,在當時蔚為壯觀。宗聖祠在黃陂東鄉一帶遠近聞名。一是因為祠堂大,二是因為禮堂牆身為紅磚砌築,這一點極為罕見。專家分析,以先祖功德名作為氏族祠堂之名極為罕見。 [2] 
“宗聖”指的是春秋末年魯國先賢曾參的封號。曾參又稱為曾子,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相傳曾參16歲時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此,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啓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是孔子學説最重要的繼承人和傳播者,有《大學》、《孝經》傳世,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是我國儒家學派的重要思想內容。憑藉其在儒家學説中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儒家的重要建樹,曾參得以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史載,自北宋仁宗皇帝改孔子“文宣公”封號改為“衍聖公”後,至南宋時,曾參與顏回、子思、孟子被尊為“四配”,並於元至順元年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年間改封為“宗聖”。通常,民間有“曾無二姓”之説,曾姓後裔均把曾參奉為開派祖先。 [2] 
曾氏族譜記載,宗聖祠上殿為祭祀之所,中殿兩廂辦有族學曰“省身學堂”,延聘塾師收本族弟子及外姓學童課讀。土改後,宗聖祠被充作“公共財產”闢為糧店穀倉,1952年以後改作當地鄉村學校,祠內卸門拆窗變成了教室,最多時學生達500餘名。直到破“四舊”年代,祠堂內外木雕石刻之類的物件悉數被毀,“宗聖祠”額碑從門樓高處跌落塵埃,數易其地被當成了墊腳石,後來竟不知所蹤,直到前不久曾慶山扯翻地時將其創出。
蔡榨分管“新農村”建設的幹部介紹,曾家大灣鄉風醇厚,講孝道、重讀書在百二十户人家的村子裏蔚然成風,村民或在家務農,或出門經商,和睦相處,安居樂業。據瞭解,近百年間從這個村裏走出的名人不少:嘉道年間的紹興水師提督曾大觀、光緒年間的實業家曾謂卿、同盟會員曾覺、現代詩人曾卓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