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家節

鎖定
聖家節亦稱“聖家族節”。天主教紀念耶穌、馬利亞及約瑟組成的神聖家族的節日。視之為家庭的模範和聖潔及美德之所在。 [1]  聖家族節是天主教崇拜全體聖家族(耶穌、馬利亞、約瑟)的節日。始於17世紀,至1921年才定為正式節日。原定於顯現節(1月6日)後的第一個星期日,1969年起改在聖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2] 
中文名
聖家節
外文名
Feast of the Holy Family
別    名
聖家族節
節日時間
十二月三十日
節日起源
天主教紀念耶穌、瑪麗亞以及約瑟
適宜人羣
基督教教徒

聖家節節日簡介

聖家節 聖家節
“聖家節”是教會勉勵基督徒家庭,以耶穌、瑪利亞和若瑟所組成的納匝肋的聖家為榜樣,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而制訂的慶節。最早於十九世紀在加拿大開始,後來由於教宗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性的響應,但直到1920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明訂於聖誕八日慶期中的主日慶祝,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十二月三十日慶祝此節日。
聖誕節過後不久即是聖家節,其建立在19世紀,加拿大教會特別看重聖家節,對推動此節日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892年教皇頒佈通諭,將聖家提供給所有教友家庭作為生活和信仰的樣板,次年編訂專門用於聖家日課及彌撒經文。各地教區、修會可申請此慶節,得到許可後,可以在主顯節後第三主日舉行。教皇保羅十世於1911年一度取消這一節日,1920年出版法定彌撒經書時,又重新給予恢復,但日期改在主顯節後第一個主日。梵二新禮又將此節改在聖誕節8日慶期內之主日;如果主要為讀經、祈禱等。經文的選擇注重以聖家的內容為中心,如耶穌的童年時代及聖家生活的片斷,目的使基督徒效法聖家的美德。中國天主教會現在也舉行慶祝聖家節的活動。 [3] 

聖家節經文脈絡

新約聖經中只有在耶穌的童年故事裏,有聖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合,但經文重點仍然是耶穌。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瑪二:13-15、19-23,內容敍述大黑落德王意圖殺害嬰孩耶穌,若瑟帶領聖家三口逃往埃及避難,以及後來由埃及返回並定居於納匝肋的故事。這段敍述中多次影射梅瑟的故事,因為瑪竇福音刻意地將耶穌表達為比梅瑟更大的先知(參閲:申十八15)。

聖家節嬰孩誕生與遭難

默西亞的誕生帶來正反兩極的結果,首先是賢士們前來朝拜,但緊接着卻是大黑落德王企圖殺害他,因此默西亞必須逃難。
猶太傳統文學作品敍述梅瑟也經歷了類似的遭遇:埃及法老王由於做了怪夢而召來術士為他解夢,他們解説一位以色列嬰孩將要誕生,他將消滅埃及。著名的猶太曆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 Flavius)也記載:一位埃及經師預言了同樣的事,法老王於是命令接生婆將那嬰孩丟入尼羅河淹死。以色列民族因此陷入完全無助的狀態,但那嬰孩卻在天主的保護下得救。

聖家節逃難

對以色列人而言,埃及一向是他們遭受災難或危險時的逃亡避難之地(參閲:列上十一:40;列下二十五:26等)。
“逃難”的主題也出現在梅瑟的故事中,但情況卻不同:梅瑟長大後因為殺害了一個埃及人而逃往米德楊(出二15),並且在“那些想殺害他的人都死了”(出四19-20;參閲:瑪二20)之後又回到埃及。

聖家節逃難與返鄉

關於聖家在埃及停留與生活的情況,福音沒有透露任何具體的資訊。瑪竇福音只敍述了逃難與返鄉,而這段時期的長短以大黑落德王死亡(AD 4)為限,因此大約是兩年到三年半之間。
瑪二:16-18敍述聖家避難埃及的期間,黑落德屠殺嬰孩的殘暴事蹟。這個主日的感恩禮福音跳過這一段,直接敍述他們由埃及返回的情形(瑪二:19-23)。
瑪二:19-23經文分析
瑪二:19-23首先敍述聖家由埃及返回猶大地區(瑪二:19-21);不過這段經文真正的重點在於第二部分,敍述聖家遷居納匝肋的情形,經文説明聖家基於雙重的原因繼續遷往納匝肋(22-23):外在原因是由於當時猶大地區的政治情勢(22),內在原因則是若瑟再次在夢中得到新的指示(22),這當然是瑪竇所特別強調的理由(23)。

聖家節聖家返回以色列地域

聖家避難埃及直到大黑落德王去世(AD 4),瑪竇首先報導天使託夢給若瑟的話是“那些謀殺孩子性命的人死了”,再一次顯示影射梅瑟的故事(參閲:出四:19)。接着敍述“若瑟便帶了孩子和他的母親,進了以色列地域。”(21)所謂“以色列地域”也同樣具有影射梅瑟的色彩,這是上主許諾的神聖之地,就如過去以色列子民由“為奴之地”進入福地(則二十:41-42),現在默西亞嬰孩也一樣由“避難之地”回來。梅瑟的“出谷”經驗,新的方式重現於這嬰孩身上。

聖家節阿爾赫勞

阿爾赫勞是大黑落德的兒子,是他的遺囑所指定的繼位人;但是凱撒奧古斯都卻只任命阿爾赫勞做猶太、撒瑪黎雅和依度默亞的分封侯。阿爾赫勞奢華和殘暴的程度比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主歷六年,凱撒答允猶太長老的請求,將他罷黜放逐他鄉。
明顯地,若瑟原本希望帶領聖家回到原本居住之地白冷(瑪二:11),但由於害怕阿爾赫勞,又由於上主在夢中派天使指示他,遂前往加里肋亞地區,居住於納匝肋。

聖家節納匝肋 ─納匝肋人

納匝肋是加里肋亞地區一個毫不重要的地方(參閲:若一:46),不論舊約或其他猶太文學作品都未提過這個地名。“納匝肋人”的意思就是“來自納匝肋的人”;由於納匝肋是耶穌的故鄉,因此他被稱為納匝肋人,這個稱號在福音和宗徒大事錄中一共出現18次這就應驗了先知們的話瑪竇運用了他慣用的手法評論整個事件:“如此應驗了先知們所説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這只是福音作者的文學操作,強調納匝肋成為耶穌的家鄉,因為事實上在舊約中並沒有這句話。瑪竇透過文學的技巧賦予整個事件神性的根源,表達一個默西亞基督論的意義:先知們有關默西亞的言論都在耶穌身上得到應驗。即使耶穌的家鄉是個被猶太人輕視的小地方,但卻隱藏着一個重大的奧秘,默西亞的救援道路正是由這個無足輕重的納匝肋展開的。

聖家節綜合反省

這個故事顯示了天主對其獨生子的領導與保護,人儘管可以設計傷害耶穌,但除非有天主的許可、耶穌的同意,人對耶穌一無所能。若瑟隨從天主使者的指示行事,善盡保護聖家的職責,他的表現再次顯示他是基督徒的模範。
整段敍述顯示豐富的猶太人生命經驗:天主曾將以色列(他的兒子)由埃及救出,現在他也將耶穌(他的真正兒子)由埃及召回。基督徒團體常常回憶以色列子民由埃及奴伇得到釋放的事蹟,每年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更是以感恩與慶祝的心情重温這些經歷,這個禮儀的慶祝幫助我們明白,“聖家逃亡埃及和返回”的事件已是耶穌基督逾越奧跡的象徵。
參考資料
  • 1.    卓新平.基督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610
  • 2.    王神萌等.簡明基督教百科全書.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1992年:326
  • 3.    康志傑.基督教的禮儀節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