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十字大教堂

鎖定
聖十字教堂(Santa Croce)於1294年,它的外觀是屬於哥德式的建築,不過整個立面是1863年才增建的,立在後頭的哥德式鐘樓也是1842年才加建的。
中文名
聖十字大教堂
外文名
(Santa Croce)
外    觀
哥德式
建議遊玩時長
2小時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建立時間
1294年

聖十字大教堂簡介

聖十字大教堂(ChurchOftheHolyCrOSS)(波蘭)
聖十字大教堂矗立於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它的命運與這座城市乃至整個波蘭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只有深刻地瞭解這座城市和這個民族的歷史,才會知道在大教堂里人們心中的默默的祈禱。

聖十字大教堂建築歷史

這座多災多難的城市坐落在維斯瓦河中游的瑪佐夫平原上,扼守着中歐的戰略要衝,初建於13世紀中葉,1596年成為首都。19世紀初起波蘭受外國統治達二百多年,遭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三次瓜分而亡國。1918年波蘭獨立後,華沙復為波蘭首都。不幸的是,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成為希特勒的首攻目標:納粹德國的第一顆炸彈就投在華沙。希特勒揚言要“把華沙從地球上永遠抹去”。在法西斯分子們的瘋狂掠奪和破壞下,華沙市內85%的建築遭到毀滅,美麗的維斯瓦河上的五座橋樑均被嚴重破壞,在劫難後的瓦礫堆裏,還埋有十萬多顆沒有爆炸的炸彈。始建於公元1679~1696年的聖十字大教堂也未能在這場世界大浩劫中倖免,但它的被毀卻如同那些為保衞家園、保衞和平而犧牲的鬥士們一樣也是一番光榮的犧牲。1944年波蘭軍民以這座教堂為堡壘,舉行英勇的反納粹起義,戰鬥持續14天,勇士們將鮮血灑在十字架下,為自由和平花朵的開放把生命獻在了祭壇上。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時犧牲,成為戰死者的靈堂。現在的聖十字大教堂是戰爭硝煙散去後1946年重建的巴羅克式建築。

聖十字大教堂肖邦的祈禱

聖十字大教堂
聖十字大教堂(17張)
夜色降臨,喧鬧的市聲退去,從聖十字大教堂傳出一串串跳蕩的音符,但走進殿堂,卻不會見到任何演奏者和播放器,只是一片肅穆寧靜。
在這座聖堂裏,肖邦曾不止一次地做過祈禱。這位偉大的波蘭音樂家(1810~1849年),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被迫流亡國外,在法國巴黎寄居。他雖然身在異鄉,但心臟卻和着祖國的脈搏在跳動、在流血,他創作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樂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些揚名世界、經久彌盛的鋼琴曲,以此抒發思鄉情、亡國恨。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裏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着“波蘭不會亡”。肖邦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一生用自己卓越的音樂才華為祖國的再生而呼號。他後來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時還將不能身返祖國成為終生憾事,囑咐親人將他的心臟一定要運回祖國。就這樣,人們將他的心臟運到了波蘭華沙,遵照他的遺囑安放在聖十字大教堂,讓它永遠地為波蘭而祈禱。從此,那籠罩着悲劇氣氛的鋼琴曲,其中飽含着對祖國淪亡的哀慟、個人矛盾和痛苦的流露,像激動的詢問、如悲憤的訴説,莊嚴肅穆的旋律展示出悲壯的場景,不時激盪的感情浪潮,把人們引向對祖國的思念和回憶,這就是肖邦的音樂主題——“這裏哀悼的不僅僅是一位英雄的犧牲,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犧牲”。

聖十字大教堂密茨凱維支的吟詠

偉大的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支(1798~1855年)面對祖國的悲慘命運,也曾在這裏發出他那痛苦的吟詠:
“……
波蘭母親啊,你的孩子命運多麼不幸!
對着我們的悲哀的聖母,你跪下了,
注視着那刺穿他的心的寶劍,
那殘酷的一擊,你的心也同樣感到!
雖然一切民族、國家、教派
都要相愛,
雖然全世界都高唱着和平,
但你的孩子只有殉難的死亡,
只有不能獲得光榮的戰爭。
……”
這是詩人代表歷盡劫難的波蘭民族發出的痛苦祈禱。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裏默默地祈禱着民族的自由解放並邁步走向爭取解放的戰場。聖十字大教堂正門那高聳的雙塔無疑就是波蘭民族痛苦犧牲的見證和不屈鬥爭的紀念碑。作的金色浮雕(聖母領報)和正殿的巴爾迪禮拜堂內喬託的濕繪壁畫(聖弗朗西斯科的一生(Lavita di San Francesco))、左側廊德納特羅的(十字架(Crocifi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