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井崗

鎖定
聖井崗,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北10公里處,緊鄰309國道,邯武公路北側,佔地面積13畝。因位居丘陵崗地,故稱聖井崗。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宇佈局嚴謹,是比較完整的道教廟院之一。
聖井崗其主體建築由南至北,在中軸線上,有戲樓,山門,前殿,後殿中軸線東側有鐘樓,東道房,東配殿,送子奶奶廟。西側有鼓樓,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廟。其整體佈局,以中軸線為主,東西兩側對稱統一。戲樓位於古建羣南端,北距山門牆28米,台基略方形,南北長9.8米,東西寬9米為捲棚式懸山式灰瓦頂,側面的結構以前後兩個單體疊壓在一起,而頂部南北面坡又形成一體。專家認為這種地方性結構形成比較特殊,為它處所罕見。
前殿(九龍聖母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廊懸山灰瓦頂。殿內神像前有一古井深丈餘,水質清涼甘甜且澇不溢旱不枯,故名聖井。舊時周邊數省官民多來此取水祈雨,後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廊懸山式灰瓦頂,殿前原有殿,現僅有遺址。碑載,其建築始於元仁宗仁延佑三年(1313年),稱尤王廟。後經維修擴建,現存規模屬明清時代形成。
聖井崗自古香火鼎盛,為古邯鄲十景之一,被譽為“靈崗香市”。 [1]  邯鄲縣政府加大了投入管理力度,對廟院進行了修整完善。
中文名
聖井崗
地理位置
邯鄲市西北10公里處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AA級旅遊景區
佔地面積
1.5萬平方米

聖井崗修建歷史

聖井崗前殿神像前有古井深不見底,碑載“雨不溢,旱不涸”,故名聖井。聖井崗龍神廟始建於元代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盛建於清距今已六百餘年,歷史上是附近省縣逢大旱災年前來請牌求雨之地,應驗後自然會來還牌。後世維修時,從井內出土百餘塊銀、銅、鐵牌。據載,清同治六年京都大旱,皇帝遣禮部尚書前來求雨,不久天降甘霖。龍顏大悦,後派人以金牌還之。 [1] 
後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廊懸山式灰瓦頂,殿前原有殿,現僅有遺址。 [1] 

聖井崗建築規模

聖井崗現佔地1.5萬平方米,有殿房建築百餘間,建築面積9000餘平方米,塑像二百餘尊,廟宇雄偉壯觀,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是一組完整的道教廟院。
聖井崗廟宇坐北朝南,東西對稱,青磚青瓦,這組古建築中"戲樓"建造奇特,側面結構看似兩個單體,疊壓在一起,而正面看頂部南北坡面又成一體,全國稀有,是建築設計中寶貴的資料,頗有研究和保護價值,戲樓面對山門,山門內西側有立於光緒二十五年八月的"邯鄲縣聖井崗龍神靈應碑記", 此碑保存完整,碑文記載聖井崗創建,維修廟宇,及各地大旱年間來此求雨應驗等事項。
聖井崗
聖井崗(5張)
前院是九龍聖母殿,"聖井"居殿中聖母神翕前,歷代祈雨甚靈,這裏掏牌祈雨的方式也是全國難尋,求雨人先在井中掏祈雨牌,降雨後重鑄一牌同之前從井中掏出的牌一同放回井中。1986年聖井崗重修時從井中掏出銀、銅、鐵、錫各種"牌"百餘枚,現藏於廟宇西側的"文物陳列室"中,通過這些祈雨牌,也能考證出歷代旱情的狀況,不少帝王官府贈匾懸掛神翕之上,清穆宗皇帝(1862年)祈雨靈驗後贈金牌,龍鳳旗,彩杖等,《慈禧傳》書中有兩宮皇太后派員來邯鄲請牌祈雨靈驗的記載。歷代周邊省市的羣眾和官員也多到此請牌祈雨,祈雨所用調水牌經過歷代變遷,已演變為人們祈求福運財運的祈福牌。
聖井崗還是民間諸神的匯聚之地,供奉了送子奶奶、三霄、財神、文昌等功能齊全的行業神,以靈驗而著稱,為民眾尋求祈福避災、求子、求學、求財等精神寄託的信仰中心,到此拜神祈福的民眾絡繹不絕。

聖井崗旅遊信息

2019年,邯鄲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對外公佈退役軍人可享受優先優惠的旅遊景區,聖井崗是半價。 [2] 
聖井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