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聆聽中國

(2015年王凱執導的紀錄片)

鎖定
《聆聽中國》是由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製作,王凱執導的2集文化紀錄片。
該片通過點滴收集和真實記錄,讓觀眾聆聽到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生產方式、民族審美習慣及依然存活的古老傳統 [2] 
該片於2015年12月26日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CCTV-15)首播 [2] 
中文名
聆聽中國
類    型
文化
導    演
王凱
集    數
2 集
在線播放平台
央視網
播出頻道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首播時間
2015年12月26日

聆聽中國劇情簡介

紀錄片《聆聽中國》
紀錄片《聆聽中國》(4張)
以《輪迴》《傳承》為主題,《輪迴》旨在表現在人類最初的認識當中,生老病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成長與衰弱都是自然的規律,不可強求。世間萬物,都像人類的繁衍生息一樣,不斷生死輪迴,與人的生命相對應的文化亦然。《傳承》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珍貴的文化藝術越來越稀有,傳承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少。兩集片子藉着侗族大歌老歌師潘薩銀花、岜沙寨老滾拉旺、納西古樂會會長宣科等一批鮮活的人物,傳遞着一個個不朽的民族傳奇和不老的文化精髓 [3] 

聆聽中國分集劇情

    第1集 輪迴

    東巴法器在土掌房上搖響,被譽為“活着的音樂化石”的納西古樂,人們跳起富有原始藝術美感的“熱美蹉”。千年鹽井旁的馬幫,行走在陡峭的巖壁上,鈴聲迴響,鋩鑼聲飄渺。這些都是流傳至今仍呼之欲出的珍貴遺產。


    第2集 傳承

    黔東南台江縣的姊妹節被譽為“東方最古老情人節”,最盛大的原生態苗族節日依然具有無限的魅力;豈沙是“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剛出生的孩子都要由父母帶着去山上種一棵他的“生命樹”。在小黃銅寨,已經有1200多人走進銅族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潘薩銀花家裏學唱銅歌;在安順天龍鎮,農民帶上各式各樣的面具,跳起古樸的地戲,地戲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1] 

聆聽中國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2015年第一季度,該片正式開拍,360多個日日夜夜,攝製組分別在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等地進行拍攝。在實際拍攝當中,團隊全程採用了電影定焦鏡頭,以及高品質的音頻器材。為了拍攝到好的自然畫面,團隊起早摸黑來回趕路拍攝,有時沒有等到預想中的畫面,只能再等。一連數日等待,只為了幾秒鐘的畫面。而為了拍攝部分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文化或是不為外人所知的傳統技藝,團隊還要絞盡腦汁想辦法與當地少數民族羣眾再三溝通,以獲得他們的理解和配合 [3]  。在貴州拍攝期間攝製組一行12人,輾轉於貴州偏遠地區,小黃侗寨、岜沙苗寨、大利侗寨、西江苗寨等連續拍攝一個多月,收集記錄了侗族大歌、牛腿琴、反排木鼓舞、苗族古歌、屯堡地戲等多種珍貴的聲樂、器樂、舞樂和戲劇類文化遺產 [5] 

聆聽中國主創團隊

總監製
胡恩、江文波
總策劃
郎昆
監製
齊憲役
技術總監
智衞、崔建偉、徐進
技術統籌
慄小斌
視頻總監
姚平、趙貴華、張力雲
音頻總監
關朝洋
總製片人
李純博
製片人
陸海寧
導演
王凱
策劃
李再軍、劉楠、劉斌、李彤彤
撰稿
陸海寧、戴希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7] 

聆聽中國幕後花絮

  • 2015年3月底在貴州黔東南拍攝期間,製片人陸海寧遇上了劍河5.5級地震,車輛恰巧駛過地震中心地帶,公路上的裂痕讓攝製組成員觸目驚心。
  • 2015年5月下旬,製片人陸海寧所帶領的攝製組再次進駐從江、榕江等地區進行航拍時,又遭遇特大暴雨,航拍器不幸掉落,被猛烈的洪水一下吞噬捲走,無影無蹤 [3] 

聆聽中國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作品
結果
2016年
國家廣電總局優秀國產紀錄片
《聆聽中國》
獲獎 [4] 

聆聽中國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時間
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CCTV-15)
2015年12月26日-27日14:05首播
央視網
2015年12月26日-27日14:05同步播出 [2]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CCTV-9)《特別呈現》時段
2016年3月17日-18日播出
央視網
2016年3月17日-18日同步播出 [1] 

聆聽中國作品評價

《聆聽中國》是從“聲音”的角度出發,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選取了一批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以“聆聽”的方式傳達其中的魅力。將鏡頭聚焦於遙遠的納西古樂,力圖以影像點燃日漸荒蕪黯淡的納西古樂會、找尋更多年輕的傳承者 [6]  。該片以音樂寄託情感、是傳承文化的一種開拓,也是音樂作品的迴歸。該片有着文化人類學的特徵,一幕幕原生態的場景,讓人們從傳統文化中審視現代社會 [3] (《光明日報》、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再軍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