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耿直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

鎖定
耿直(1895~1918)字端人,漢族,陝西省澄城縣人。 [1] 
中文名
耿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18年
出生地
陝西省澄城縣

目錄

耿直人物生平

耿直(1895~1918)字端人。陝西省澄城縣人。其父元耀系1897年武舉。因感自己文化不足,遂聘塾師課子讀書。耿直於1908年進澄城縣高等小學堂上學,後考入澄城巡警教練所。1910年畢業,被派到寺前鎮辦巡警所。此間,結識了前輩吳孤民和當地在省城等地從業的楊子廉、嚴文軒等。楊、嚴都是同盟會會員。耿從他們那裏領悟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主張,反清革命願望更強烈、迫切。遂暗中聯絡熱血青年,隨時準備舉義。
1911年月陝西同盟會聯合新軍、哥老會在西安起義成功。耿晝夜兼程奔赴省城,投身反清鬥爭。開始在軍政府外交司(後改為交通司)為司長宋向辰當警衞。不久,清廷派大軍由東西兩路攻陝,形勢極為嚴峻。為迎擊清軍反撲,耿直與郭堅在大荔一帶募集“刀客”和農村青年千餘人組成“馮翊軍”,協同東路軍抗擊清軍。共和告成,郭堅、耿直部被編為巡緝營,歸屬於陳樹藩陝西陸軍第二混成旅,耿任連長。
1914年,袁世凱以“追剿”白朗起義軍為名,派親信陸建章入陝,替代張鳳翽督陝,對陝軍大加裁汰。陳樹藩靠送厚禮、拉關係保住了旅長職位,並被先後任命為陝南、陝北鎮守使,巡緝營隨即遣散。耿脱離軍職前往山西、河南等地進行“反袁逐陸”活動,遂受到袁世凱北京政府通緝。
1915年12月,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耿趕回陝西,與郭堅聯絡,密商起兵響應。耿還聯絡渭北豪俠王珏、李奪等200多人,開展反袁鬥爭,佔領了洛川土基鎮,聯合白水曹世英、高峻等人共同支援護國運動。他們一面派人促陳反袁,一面從白水向蒲城進發。這時已調為陝北鎮守使的陳樹藩,接受陸建章委任的“渭北剿匪總司令”職務,背信派兵在蒲城阻擊義軍。郭堅、耿直、曹世英、高峻等千餘人受挫,退兵陝北,以圖再起。
1916年陳樹藩任陝督後,編郭、耿部為陝西遊擊軍,郭任統領,耿任幫統。袁世凱死後,原先擁袁稱帝的陳樹藩,又投靠皖系軍閥,禍陝害民,並將陝西遊擊軍改編為全省警備軍。警備軍有7個營,3000多人,仍由郭、耿統領,劃歸地方行政長官節。耿不但是反陳鬥爭的積極參加者,還是西安地區反陳鬥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派警備軍參謀範潤生赴廣州聯絡,受到孫中山接見,孫以大元帥名義委任耿為陝西靖國軍招討使,轉囑他“必須與民黨人士切取聯繫,開誠協商,共舉義旗”(《陝西民國人物(2)》第57頁)。
1917年,張勳擁溥儀復辟,郭堅奉命率部假道山西,北上討伐,遭陳樹藩、閻錫山謀算,受挫折兵;郭偷渡黃河返回陝西,被陳樹藩拒之西府。為離間耿與郭的關係,陳任命耿接替郭為全省警備軍統領。耿表面應付,暗中積極策劃起義,與渭北高峻、焦子靜等人秘密商定,由高、焦先在渭北白水起義,把陳樹藩軍引向渭北;耿在省城西安乘虛起事;郭堅、曹世英、劉錫麟等在外圍配合,初步確定1917年12月在西安舉義。高峻等於12月3日在白水起義,宣佈獨立,發出討陳檄文。西安起義隨之爆發。耿安排部下刺殺陳樹藩未遂,第二天又以親自押送刺客為名,二次刺陳,慌亂之中,部下誤刺了陪陳用餐的關中道尹陳友璋。陳樹藩乘亂跳窗逃走後,即瘋狂組織鎮壓。起義部隊只有600多人,裝備又差,但耿奮不顧身,率部衝殺,與陳軍巷戰兩晝夜,終因寡不敵眾,退兵户縣,與來援之郭堅部會合,旋在周至成立靖國軍,郭、耿分任總、副司令。由於陳樹藩重兵壓迫,郭、耿率部退守鳳翔、岐山。陳又調三個團圍攻岐山,耿遂率部向東,欲取大荔、蒲城等地,中途又於富平美原鎮遭胡景翼部追堵,激戰五日方至蒲城,再與陳軍守城的李天佐部和隨後追到的胡景翼部展開激戰。義軍連日轉戰,疲憊不堪,又有內部不良分子搗亂,局勢十分嚴峻。
1918年1月25日(農曆丁巳年十二月十三日)耿果斷下令退卻。撤退中,他連中數彈,血流如注,忍痛囑咐左右:“快把我的頭割下,不要讓落到敵人手裏。”(參見《陝西民國人物(2)第65頁》)話畢壯烈犧牲。 [1] 
參考資料
  • 1.    萬少平編著,辛亥革命100週年陝西風雲人物 郭堅,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02,第172-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