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耽美

鎖定
耽美,舶來詞,產生於20世紀的日本,原指“沉溺於美好的事物”,而今在中國多用於形容女性作者創作、以女性讀者為預設接受羣體、以女性情感慾望為導向、主要表現美男子之間的愛情故事或情色故事。 [3]  [8] 
2021年9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有關負責人會同中央網信辦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強調:要加強網絡遊戲內容審核把關,嚴禁含有錯誤價值取向、淫穢色情、血腥恐怖等違法違規內容,堅決抵制“耽美”等不良文化。 [4] 
中文名
耽美
外文名
tanbi [15] 
詞語來源
日本
釋    義
沉溺於美好的事物

耽美發展過程

耽美起源

耽美作為一種派系而言,早在20世紀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學界盛行,算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大批日本文學家都曾受過此影響。但是,60年代以後,這個詞逐漸從原意中脱離,變成了漫畫中一類派生產物的統稱。 [1]  [5-7] 

耽美發展

1963年前後,在日本發展了十幾年的新漫畫中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乙女漫畫分支。
不同於以前由男性作家繪畫的類乙女作品和極少量女性創作的作品,一直附着在男性向漫畫基礎上的為女性服務的漫畫開始邁出真正意義上的步伐,小學館、講談社、集英社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乙女漫畫專刊或者別冊。然後在昭和41年(1966年)後的幾年中,日後被稱作“昭和二十四年組”的乙女漫畫家們陸續出現了。所謂的昭和24年組,也就是出生在昭和24年(1949年)前後的知名少女漫畫家們的統稱。在經過近20年新漫畫的薰陶和歷練後,這批熱愛漫畫並且有極高天賦的女性終於來到了世人面前。在這其中即包括池田理代子、美內鈴惠、五十嵐優美子等正統乙女漫畫家,在那個時代的日本,此類作品被稱為耽美。
不過,與日本及其他國家都不同,在中國,耽美是指BL的意思。 [1] 

耽美社會態度

2018年4月13日下午,微博發佈公告,稱為了進一步營造清朗和諧的社區環境,將根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清查耽美CP、暴力遊戲等圖文視頻。 [11] 
2021年9月,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耽美”屬於不良文化。 [9-10] 
2021年9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有關負責人會同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強調:要加強網絡遊戲內容審核把關,嚴禁含有錯誤價值取向、淫穢色情、血腥恐怖等違法違規內容,堅決抵制“耽美”等不良文化。 [4] 
2021年12月16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發布倡議書。倡議書號召堅決抵制天價片酬,嚴肅懲戒片酬違規、“陰陽合同”;堅決抵制過度娛樂化,“娘炮”文化、“耽美”之風。 [12] 

耽美認知影響

女性受眾原本對男同性戀羣體的認知都來自耽美網絡劇和其他同題材作品,先入為主地把男同性戀想象成純潔愛情的代表。
當接觸到真實同性戀羣體,認識到部分男同性戀約炮、同時談好幾個對象、找同妻結婚、破壞他人家庭、惡意傳播艾滋等行為的存在後,女性的幻想破滅,而這些違背道德倫理的行為就在女性心中不停生長,掩蓋了男同性戀羣體的其他特點,產生暈輪效應,從而導致女性對同性戀羣體產生認知偏差。
未接觸同性戀的女性沉溺在耽美網絡劇編織的幻想中,喊着“男同才是真愛”的口號,而接觸過男同性戀的女性則產生男同就是道德敗壞的人的想法從而恐同。 [14] 

耽美社會影響

在一些文藝作品中,耽美情節氾濫,病態審美橫行,而質樸之美、陽剛之美、崇高之美被排斥和消解,誤導了人們的精神追求,消解了羣眾的奮鬥意志。 [13] 
在腐女的世界裏,男性成了被凝視、被定義的對象。容貌精緻,兼具傳統女性陰柔氣質的男性,往往受到腐女的追捧。這種審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影視創作、娛樂生產。當熒屏銀幕上的花美男日趨氾濫,陽剛硬漢越來越少,就違背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也妨礙了社會審美的多元化發展。
看耽改作品的觀眾除了成年人外,還不乏心智不太成熟,將腐女文化當成時尚來追捧的青少年。其中,年輕女性對男性的審美更趨陰柔化,女性對男性審美的變化又間接影響年輕男性的認知,使他們不自覺地在性別氣質上向女性所期待的陰柔美方向靠攏。
耽改故事大多遠離現實,有些年輕受眾卻將其與生活混為一談,產生不以結婚和繁衍為目的才是真愛之類的偏頗認知。雖然耽改劇往往“去耽美化”,將原著中兩個男主角的愛情關係設置成兄弟知己,但其背後的原著乃至腐女文化裏卻潛藏着大量色情暴力內容,包括偏執不健康的性別觀念,以及缺乏科學性甚至錯誤的生理知識。 [3] 

耽美媒體評價

雖然賣腐很流行,但耽美只能在小圈子裏自娛自樂。(澎湃新聞評) [15] 
有這樣一些年輕人,不珍惜青春韶華,在“耽美”“娘炮”等庸俗、低俗、媚俗之風中放縱沉淪。(光明日報評)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