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蝸

(漢語詞彙)

鎖定
位聽器官內耳骨迷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傳導並感受聲波的結構。耳蝸是一螺旋形骨管,繞蝸軸捲曲兩週半。由蝸軸向管的中央伸出一片簿骨,叫骨質螺板。耳蝸外壁有螺旋韌帶。
骨質螺旋板的遊離緣連着一富有彈性的纖維膜,稱為基底膜,延伸到骨管對側壁與螺旋韌帶相接。把耳蝸骨管分成上下兩部,上部稱前庭階,下部稱鼓階,兩管中充滿外淋巴液。前庭階的一端為前庭窗,鼓階一端為蝸窗。兩部分在蝸頂處的蝸孔相通。在骨質螺旋板近底處有一薄膜,稱前庭膜,由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韌帶圍成膜質蝸管,管中充滿內淋巴液。螺旋器(Corti氏器)是感受聲波刺激的聽覺感受器,由支持細胞和毛細胞等組成,毛細胞為聲波感受細胞,每個毛細胞均與神經纖維形成突觸聯繫。毛細胞的上方有蓋膜,與毛細胞的纖毛相接觸。外界聲波通過淋巴液而震動蓋膜,蓋膜又觸動了毛細胞,最後由毛細胞轉換成神經衝動經聽位神經而傳到聽覺中樞。
中文名
耳蝸
外文名
Cochlea
結    構
內耳
拉丁語
蝸牛殼
位    置
顳骨深處

耳蝸耳蝸周圍的組織器官

內耳
位於顳骨內,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膜迷路位於骨迷路內。迷路內充滿淋巴,骨迷路與膜迷路之間的叫外淋巴,膜迷路內的叫內淋巴。迷路內前向後分為三部分,即耳蝸、前庭和半規管。耳蝸是聽覺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是位覺感受器。
耳蝸:為一骨管,圍繞蝸軸盤旋兩週半,形似蝸牛殼。此骨管內部被骨質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成上、下兩半,上半稱前庭階,下半稱鼓室階。前庭階通向中耳的小孔,即前庭窗;鼓室階通向中耳的另一個小孔,即蝸窗。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處還有一斜向外直達外側壁的薄膜,稱前庭膜。前庭膜與基底膜之間的膜性管道稱為蝸管,是迷路的一部分。基底膜是由長短不同的纖維並列連接而成,耳蝸底部的基底膜纖維較短,頂部纖維較長。基底膜上排列有毛細胞,是聲音感受細胞,每個毛細胞均與神經相連,毛細胞上還有蓋膜。基底膜感受的聲波頻率為每秒20~20000赫茲。聲波經過外耳道振動鼓膜,然後通過聽小骨的活動傳到前庭窗,引起前庭階內的外淋巴振動,進而使前庭膜與內淋巴振動,基底膜上的毛細胞同蓋膜衝擊,引起毛細胞興奮,衝動經耳蝸神經上行,再經中腦下丘到內側膝狀體,最後到大腦皮質的顳葉形成聽覺。當外耳或中耳失去作用時,聲波可經顱骨傳到內耳而產生聽覺,這稱為骨傳導。但在正常情況下,骨傳導並不重要。
前庭和半規管:前庭為骨迷路的中部,位於半規管與耳蝸之間,其中有兩個相通的膜性小囊,較大的叫橢圓囊,較小的叫球囊。兩囊各有一個囊斑,毛細胞在囊斑內,囊斑表面有鈣質結晶體,稱為耳石。當人體做直線運動(加速或減速)或頭的位置發生改變時,由於慣性及重力作用,耳石便牽拉並刺激毛細胞,使其興奮。神經衝動傳入延腦及小腦,反射性的引起姿勢反射,以保持身體平衡。同時還有神經衝動傳入大腦皮質,以產生位置感覺或變速感覺。半規管共有三條,分別位於三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各呈半圓形,開口於前庭。每個半規管均有一個較大的膨大部分,稱為壺腹,其中各有一個隆起,稱壺腹嵴,嵴上有毛細胞。當頭部做旋轉變速運動時,內淋巴刺激毛細胞使其興奮,神經衝動經前庭神經傳入中樞,一方面引起姿勢反射,以維持身平衡;另一方面還有神經衝動傳入大腦皮層,引起旋轉感覺。前庭及半規管過敏的人,在從事直線或旋轉變速運動時,傳入衝動使前庭核和小腦產生強烈反應,引起姿勢反射障礙和植物性機能紊亂,如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反應,這就是通常所説的暈車、暈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