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後疼痛

鎖定
耳後疼痛是一種常見發病於面部神經的神經科疾病。耳後疼痛一般是由病毒侵襲、面部神經受到物理性壓迫或損傷造成的,沒有傳染性。
耳部感覺神經很豐富,而且和鄰近器官的神經也有聯繫,所以耳痛除了是耳本身疾病的症狀之外,也可能為鄰近器官的疾病發生的反射性耳痛。
別    名
耳後疼痛
就診科室
神經科
常見發病部位
面部神經
常見病因
病毒侵襲、面部神經受到物理性壓迫或損傷
常見症狀
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
傳染性
無傳染性
傳播途徑
無傳播

耳後疼痛原因

耳後乳突部是面神經走行的一個部位,面神經走行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面神經孔裏面,當面神經受到病毒侵襲出現水腫,受壓迫後就會出現疼痛。所以説,感冒後耳朵後出現疼痛,有可能是面癱的先兆。發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涼、物理性損傷或病毒入侵所致。

耳後疼痛檢查

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耳後疼痛。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耳後疼痛鑑別診斷

一、外耳疾病
(一)耳廓外傷
外力作用於耳廓可引起耳廓血腫或裂傷。耳廓血腫常發生在耳廓的背側,局部微痛,繼發感染後,疼痛劇烈。
(二)耳廓軟骨衣炎
漿液性軟骨衣炎在耳甲腔軟骨衣下或軟骨內積液,一般不痛或僅有輕微脹痛。化膿性軟骨衣炎,局部紅腫有波動感,疼痛劇烈。
耳帶狀瘡疹也稱BamsayHunt綜合徵,為面神經膝狀神經節的病毒感染,發病時有劇烈的耳痛。按病情可分三種類型。
1.單純皰疹型先有耳不適或燒灼感,隨之發生耳痛,耳廓及外耳道皮膚紅腫,3-5d後局部皮膚髮生皰疹。皰疹主要長在耳廓凹面,偶爾長在外耳道,數天後結痂,約一週後痊癒。
2.皰疹併發面神經受損型除有瘡疹外,同時有同側周圍性面癱。面癱一般出在皰疹出現後的一週左右。
3.皰疹併發面神經、聽神經受損型病變除累及膝狀神經節外,同時損傷聽神經放有耳鳴、感音神經性耳聾及眩暈。此型比較嚴重,提示病變位於面神經的迷路腿。
舌咽神經皰疹或迷走神經神經節皰疹均可伴有耳痛,但無面癱。舌咽神經皰疹無耳部病變,皰疹長在軟齶和扁桃體。患迷走神經節神經病皰疹時,皰疹位於耳後溝及外耳道後壁。第1、2頸神經瘡疹亦可致耳痛,疼痛劇烈,侷限於乳突部。皰疹位於耳廓的凸面及頸部皮膚。
(四)外耳道叮聆栓塞或異物
可壓迫耳道皮膚或鼓膜,尤遇水膨脹後疼痛劇烈。
(五)耳癤
耳癤是外耳道皮膚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易發生在耳道的軟骨部。局部紅腫,有觸痛。自發性劇烈疼痛,尤在夜間或咀嚼時。
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廣泛性化膿性感染。有明顯的自發性疼痛和耳廓牽拉痛或耳屏壓痛。
亦稱惡性外耳道炎。本病多發生糖尿病患者,所以也有稱之為糖尿病性外耳道炎。致病細菌為綠膿桿菌。耳道壞死迅速向周圍擴散,可併發乳突炎、顱底骨髓炎、腦膜炎、膿毒敗血症等。
二、中耳疾病
鼓膜外傷最常見的原因是外耳道的壓力突然增高,如爆震、打耳光跳水等。另外,由於咽鼓管吹張過猛、取異物時器械過深,均可使鼓膜損傷。鼓膜破裂時有暫時撕裂痛並有聽力減退、頭暈、耳鳴。
上感後突然發生持續性刺痛。檢查可見外耳道和鼓膜出現血性水皰,數日可自愈。
耳痛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狀之一,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併發症。起病突然,重者有難以忍受的刺痛、跳痛。待鼓膜穿孔中耳的分泌物流出後,疼痛減輕。因本病常伴有乳突骨膜的炎性反應,故常有乳突區的壓痛和叩痛。若中耳出膿後疼痛仍不減輕,應考慮有急性乳突炎的可能。
(四)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發作
慢性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如膿液引流不暢、急性發作時,出現耳痛伴頭痛、發熱,則提示將要出現顱內外併發症。
在高空飛行急速升降或潛水等氣壓突變的情況下,可出現耳痛、耳鳴和聽力減退的氣壓創傷性中耳炎。
(六)中耳癌
多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基礎上,最初僅有隱痛,晚期持續性鈍痛、耳道有血性分泌物並有肉芽突出,質脆易出血,活檢可確診。
(七)Bell面癱
系原因不明的周圍性面癱。往往在出現面癱之前數小時,先出現耳後區域的深部鈍痛,繼而出現面癱。疼痛一般可持續數日。
三、反射性耳痛
(一)三叉神經
1.上頜支當有急性鼻竇炎時,可以通過該支引起反射性耳痛。
2.下頜支可引起反射性耳痛的神經有:
(1)舌神經。
(2)下齒槽神經。
(3)耳顳支。
(二)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供應咽後壁感覺,包括鼻咽頂部,向下至披裂會厭皺壁,扁桃體與舌後1/3部。扁桃體的急性炎症、鼻咽癌、舌後1/3處的惡性腫瘤、梨狀窩癌等,耳部反射性疼痛可能是最初症狀。
四、神經性耳痛
神經性耳痛主要為病毒性神經炎、風濕性神經炎等累及膝狀神經節、半月神經節、第二、三頸神經、舌咽神經節及迷走神經等。較常見的為膝狀神經節病毒感染引起的耳帶狀皰疹,受累神經的走行部位發生劇烈疼痛。其次是舌咽神經痛發作時也常伴有耳痛。
(一)病史
對於耳痛的患者首先要詢問耳痛的性質,如跳痛、壓迫性脹痛、針刺樣痛、刀割樣痛、撕裂痛、牽拉痛等。疼痛有輕有重,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有自發性痛,也有咀嚼吞嚥時痛;有耳內深部痛,也有向同側頭頸部放射等。要充分注意其伴隨症狀的種種特徵,以便進行適當的檢查,及早確診。
(二)檢查
檢查時,不僅要注意耳部及其周圍的改變,也要注意鼻腔、鼻咽腔、鼻竇、咽喉、口腔和頭頸部的情況。
多數病人往往於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耳後疼痛。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內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耳後疼痛緩解方法

1、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徵,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護眼: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温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自我按摩治面癱
本病治療除根治原發病外,主要療法為針灸、理療、按摩、藥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現將具體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1.準備。取卧牀位者枕好;若坐位者頭靠牆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雜念。按摩前先做熱敷或中藥煎湯(桂枝9克,防風9克,蘇葉9克)浸濕毛巾熱敷。謹防藥液誤入眼內。
2.輪刮眼瞼。以兩手食指及中指的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眼內眥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瞼各50次,然後輕揉眼皮20-30轉。
3.指擦鼻翼。以兩手食指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相穴50次,在該穴處輕按揉1-2分鐘(迎香穴在鼻翼旁開0.5公分)。指端按壓由輕漸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點捻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捻四白穴,邊捻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鐘。
5.掌揉頰車、地倉穴。以同側手之大魚肌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口角旁開0.5公分),往返50次。
治療時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風吹,忌冷水洗臉,不食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1-2次,對治癒面癱大有裨益。
面癱及面部神經疾病--綠色食療
補充鈣及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都有幫助。
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於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排骨、深綠色蔬菜、蛋黃、海帶、芝麻、水果、胡蘿蔔、西瓜、奶製品等都富含鈣質。
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也有幫助,如B1、B2、B12等。維生素B族富含於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菠蘿、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所以應該適當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