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耱,漢語二級字,拼音為mò, [2]  用荊條等編成的一種農具,功用和耙相似。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字    級
二級(6464) [2] 
性    質
一種農具
注    音
ㄇㄛˋ
總筆畫
22

基本字義

耱 mò
耱
亦稱“耮
耱,有些地方也稱作“耮”,有些地方也稱作“蓋”。用手指粗細的樹枝條編在長力一形木框上的一種農具,用來平整翻耕後的土地,使土粒更酥碎些,有時也用來保墒。使用時把耱平放在翻耕過的田地上,由牲畜拉着前進,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塊放在上面,以增大對土面的壓力。

典故

齊民要術》中記載有“耕而不耮,不如做暴”的諺語。《王禎農書》更指出“凡己耕耙欲受種之地,非耮不可”。西漢的文獻中已提到耱,可見至少兩千年前黃河流域就已使用這種農具。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川篇》莫個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