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耕地資源

鎖定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發育而成的,但並非任何土壤都可以發育成為耕地。能夠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備可供農作物生長、發育、成熟的自然環境。耕地資源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已開發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即荒地。中國的土地資源中耕地大約佔世界總耕地的7%。
中文名
耕地資源
適用領域
資源
形    成
自然土壤發育而成的
並非任何土壤都可以發育
類    型
環境學術語

耕地資源概念

耕地山區 耕地山區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發育而成的,但並非任何土壤都可以發育成為耕地。能夠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備可供農作物生長、發育、成熟的自然環境。具備一定的自然條件:(1)必須有平坦的地形,或者在坡度較大的條件下,能夠修築梯田,而又不至於引起水土流失,一般超過25°以上的陡地不宜發展成耕地;(2)必須有相當深厚的土壤,以滿足儲藏水分、養分,供作物根系生長髮育之需;(3)必須有適宜的温度和水分,以保證農作物生長髮育成熟對熱量和水量的要求;(4)必須有一定的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5)必須達到在選擇種植最佳農作物後,所獲得的勞動產品收益,能夠大於勞動投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凡具備上述條件的土地紹過人們的勞動可以發展成為耕地。這類土地稱為耕地資源。耕地資源包括兩種類進:一是已開發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即荒地。
耕地總資源:指能夠種植農作物的田地。包括當年實際耕種的熟地;新開荒且已種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區已圍墾利用三年以上的“海塗”、“湖田”;棄耕、休閒不滿三年,隨時可以復耕的地;因災害或其它因素,雖然當年內未種植農作物但仍可復耕的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附帶種植桑樹、果樹和其它林的地;年年進行耕耘種草的地。不包括:因災害或其它因素,已不能復耕的地;棄耕、休閒滿三年的地,或者雖不滿三年,但已經成為荒地的土地;不進行耕耘,淨地種植牧草已成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專業性的桑園、茶園、果園、果木苗輔林地、蘆葦地、天然草場等;以混凝土等鋪設的温室、玻璃室,導致栽培的植物體與地面隔絕的基地。

耕地資源分類

1、根據耕地性質,耕地總資源又分為常用耕地面積和臨時性耕地。
常用耕地:是指專門種植農作物並經常進行耕種、能夠正常收穫的土地。包括土地條件較好的基本農田和雖然土地條件較差,但能正常收穫且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可用耕地。常用耕地作為我國基本的、寶貴土地資源,受到我國《土地法》嚴格保護,未經批准,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得佔用。
臨時性耕地:又稱“幫忙田”,是指在常用耕地以外臨時開墾種植農作物,不能正常收穫的土地。包括臨時種植農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庫區臨時開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以及在廢舊礦區等地方臨時開墾種植農作物的成片或零星土地。根據我國《水土保護法》規定,臨時種植農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逐步退耕還林還草,在其它一些地方臨時開墾種植農作物,易造成水土流失及沙化的土地,也要逐步退耕。因此,我們又可稱這部分臨時性耕地為待退的臨時性耕地。
2、根據耕地當年利用情況可分為當年實際利用的耕地和當年閒置、棄耕的耕地。
當年實際利用的耕地:指當年種植農作物的耕地。
當年閒置、棄耕的耕地:指由於種種原因,當年未能種植農作物的耕地。包括輪歇地、休耕地、因乾旱、洪澇及其它自然和經濟原因農民未能種植農作物的耕地。
3、根據耕地的水利條件,可分為水田旱地。旱地又分水澆地和無水澆條件的旱地。
水田:指築有田埂(坎),可以經常蓄水,用來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暫時沒有蓄水而改種旱地作物的,或實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輪種的(如水稻和小麥、油菜、蠶豆等輪種),仍計為水田。
旱地: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旱地包括水澆地和無水澆條件的旱地。
水澆地:是指旱地中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夠進行正常灌溉的耕地。由於雨水充足在當年暫時沒有進行灌溉的水澆地,也應包括在內。沒有灌溉設施的引洪淤灌的耕地,不算水澆地。
無水澆條件的旱地:是指沒有固定水源和灌溉設施,不能進行正常灌溉的旱地。

耕地資源簡介

中國耕地資源
中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後居第三位。中國的土地資源中耕地大約佔世界總耕地的7%。
(一)我國耕地的特點
1、人均耕地面積小
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有省、自治區、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大洋、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佈不均勻
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佈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萬公頃,鹽鹼地有約400萬公頃水土流失地670萬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藥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二)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
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具體表現在第三章第三節中已有闡述。
總之,中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至2012,年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耕地的保護
世界耕地資源
世界耕地資源的數量正在減少,後備耕地資源有限,耕地質量受到嚴重退化的威脅。
世界上現有耕地13.7億公頃,但每年損失500萬-700萬公頃。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且增長迅速,而可供開墾的土地資源已十分有限,人與土地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過去的45年中,由於農業活動、砍伐森林、過度放牧而造成中度和極度退化的土地達12億公頃,約佔地球上有植被地表面積的11%。據UNEP統計,世界旱地面積32.7億公頃,受沙漠化影響的就有20億公頃,佔61%之多。世界每年有600萬公頃土地變成沙漠,另有2100萬公頃土地喪失經濟價值。沙漠化威脅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8億多人口。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存在土壤侵蝕問題,每年流失土壤達250億l,高出世界上土壤再造速度數倍。全世界每年由於水土流失損失土地600萬-700萬公頃,受土壤侵蝕影響的人口80%在發展中國家。全世界12億公頃中度、嚴重和極度退化的土壤中,亞洲面積第一位,佔全世界的37.8%,其次為非洲,佔世界的26%,第三位是歐洲,佔全世界的13%。從本區域的相對危害程度來看,中度以上退化率最高為中美洲和墨西哥,退化率為24%,其後為歐洲(17%)、非洲(14%)和亞洲(12%)。

耕地資源關聯產品

全國耕地資源空間分佈產品
數據簡介
基於Landsat TM數字影像(以地形圖糾正),採用全數字化人機交互遙感快速提取方法,建立耕地資源數據集,同時做成多種尺度柵格數據。此數據配合野外實地驗證保障其精度,數據質量良好,數據格式為ARC/INFO grid及Coverage,其中包括二級類,分為水田、旱地等土地利用/覆蓋類型,它是地理國情監測雲平台推出的土地資源類系列數據產品之一。
遙感衞星信息源
源數據名稱:LANDSAT TM/ETM
分辨率:30m
時間尺度: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

耕地資源保護

耕地平原 耕地平原
一、要嚴格執法,加強管理。健全農田基本保護制度,強化耕地的保護。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好每份耕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於保障農業持續發展,保證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8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1年確定了每年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1994年發佈《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987年耕地保護寫進了《刑法》,這一切都説明了我國政府對耕地保護的重視性。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由於基層措施不得力,土地浪費現象依然很嚴重。需進一步加強管理完善措施,確保每一分耕地都能合理利用;要認真貫徹《土地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法》,確保耕地面積的穩定;要強化對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的計劃管理,嚴格執行耕地佔用許可證、轉用市批、耕地保養等制度,真正做到依法切實保護耕地;在執法管理上,土地部門可模仿“計劃生育”突擊執行形式,每年抽調農業、土肥專家突擊對耕地的面積和質量保護進行突擊檢查,對有問題的地方應嚴肅追查;在積極開發後備土地資源上,實行“誰復墾,誰受益”的辦法,調動開墾荒地的積極性,增加耕地,緩和人增地減的矛盾,實現耕地的收支平衡,真正使我省有限的耕地資源走上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的良性軌道;劃定農田保護區,是花錢少、時間短、見效快,切實保護耕地的有效措施;對耕地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嚴格執行耕地佔用許可證,轉用審批,耕地保養等制度。
二、要嚴格控制國家和集體基建用地。國家基本建設每年佔用大量耕地,必須考慮儘量不佔或少佔耕地,確實要佔的必須佔一補一;合理規劃鄉村集體用地,鄉村集體用地要制定長期規劃,鄉鎮企業應合理佈局,避免投資區、開發區、工業區盲目佔用耕地;減少農民個人建房用地,農村建設應該實行統一規劃,控制個人建設佔地面積。同時挖掘舊村土地利用潛力,復墾廢棄的村莊宅基地,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村莊兼併。
三、努力復墾耕地資源,大力開發後備土地資源。應該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力度,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使其儘快變成可以利用的耕地,同時應該加強土地整理,對田、水、村、路、溝進行綜合治理。根據大約測算,僅這一項就可以增加2%~4%的耕地面積。同時要不斷挖掘耕地的潛力,改善耕地的環境,提高耕地的生產力。同時,農田水利設施仍較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主要是旱澇災害)不強。所以應該做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可以通過增加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平衡施肥等來改良土壤質量,以此來提高耕地質量;可以推廣引進先進的耕作方式,根據市場的需求,合理調整種植業的結構,提高複種指數和災後的復墾率;要依靠科技和各種投入,使耕地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以達到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產出效益的目的。
四、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協調人地關係。人口的過快增長也是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和不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其對耕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地矛盾更趨突出。所以各級政府必須將耕地與人口平衡納入到計劃體系中,通過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不斷促使人地比例關係的協調發展。
五、加強以改革土壤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大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素質、質量和抗災能力。為了提高耕地質量,發掘耕地的更大生產能力,要切實抓好以治水改土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淮北平原主要以防澇除漬為主,積極發展灌溉設施建設,尤其是要重視對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江淮分水嶺地區主要以提高抗旱能力為主,大力發展電力灌溉,不斷興修已有的水利設施;沿江地區要搞好防洪防澇,皖南和大別山區要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抓好農田基本建設的同時,還要大力抓好中低產田改造,增加高產、穩產農田面積,要堅持用養結合,改良和利用相結合,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提高耕地素質要堅持走從農業大省轉向農業強省的道路,以耕地為基礎,與林、草、種植、養殖業的發展聯成一個有機整體。耕地的培肥要有生態觀念,堅持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三結合,要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六、要合理地調整優化耕地利用結構,發展三高(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化種植業結構,抓好作物佈局是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優化耕地利用結構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從而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率,改良農業生態環境,圍繞穩糧、擴經、擴飼作物比重,發展養殖業,開發名特優稀新產品的總思路,因地制宜,通過間套作等技術,改革優化耕作制度,發展多熟、高效種植,只有這樣,才可使有限的耕地資源產出較高的經濟效益。努力增加科技和資金投入,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耕地集約化的經營水平。科技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最大潛力,也是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出路,充足的資金是農業發展的保證。要加強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改變農業科技貢獻率不足40%的狀態。
七、建立健全耕地的信息技術系統,開展耕地的數量、質量和合理利用情況的動態監測,為科學指導和宏觀決策服務。隨着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貢獻率持續的增長,建立耕地信息系統已刻不容緩,各個農業部門應積極爭取資金,開展地力監測,建立耕地質量跟蹤信息,土地統計部門應建立耕地面積動態信息,耕地利用規劃信息,使農業生產者能夠從耕地信息系統中尋找到適合於本地農業生產的最佳方案,從而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優厚的回報。
八,與園林部門相協調,做到耕地與保護環境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