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耕(拼音:gē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戰國金文 [2]  ,古字形從耒從井。井代表井田,兼表音。耕的本義指犁田、翻地,泛指從事農業活動,又引申比喻為進行某種活動或致力於某種事業。
中文名
拼    音
gēng
部    首
五    筆
DIFJ [4] 
倉    頡
QDTT
鄭    碼
CKBN
筆    順
橫、橫、橫、豎、撇、點、橫、橫、撇、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766)
平水韻
下平八庚 [5] 
注音字母
ㄍㄥ
總筆畫
6+4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8015
四角碼
5590₀
異體字
*畊、𠛝、𣚣、𥝷、𦓮
GBK
B8FB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耕”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還未有發現,但在先秦典籍中早有記載。如《管子·八觀》:“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山海經·海內經》:“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商君書·慎法》:“民之慾利者非耕不得,害者非戰不免,境內之民莫不先務耕戰,而後得其所樂”等。
圖1和圖2的文字來源於郭店楚簡,有人認為圖1的字形為“”,圖2的字形為“”。也有人認為圖1和圖2是“耕”字初文,其字形像字形像手(又)持力(力為耕田農具的耜,用來翻鬆田土)以犁田。因為形近“男”的關係,篆文字形類化為左耒右井的“耕”,字形已與現代相似。“”表示犁田農具;“”表示讀音;“井”字一説表示井田,此處也有表義的作用。從字形結構可知其本義,是用齒耙翻鬆土地,準備播種。隸書寫作圖4、5,將篆文簡化成“耒”。 [6]  [7] 
“耕”由犁田的意思泛化,指從事各種農業勞動。《商君書·慎法》:“民之慾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境內之民莫不先務耕戰,而後得其所樂。”這段話充分展示了商鞅重農強兵的思想。“耕”由從事農業勞動的意思進一步引申,有致力於某種工作或事業的意思。如“舌耕”指以教書謀生;“筆耕硯田”比喻從事腦力勞動,以讀寫為業。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翻地鬆土(準備播種)。
plough;till
《詩經·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孟子·梁惠王上》:“深耕易耨。”
耕地;耕田;耕種;精耕細作
從事農業勞動。
cultivate
《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郭小川《在社會主義高潮中》詩:“﹝農民們﹞談笑風生地討論着春耕和夏耘。”
耕作;耕讀
比喻致力於某種工作或事業。
devote oneself to
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
王嘉《拾遺記·後漢》:“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舌倦,世所謂舌耕也。”
筆耕;舌耕
致力不怠。

《正字通》:“凡致力不怠,謂之耕。”

名詞
耕藉”禮的省稱。

《漢書·梁懷王劉揖傳》:“願令王,非耕、祠,法駕毋得出宮。”

參考資料: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耒部】古莖切(gēng)
犂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 [10] 

説文解字注

𤛿也。
段注:牛部曰:𤛿,耕也。人用以發土。亦謂之耕。
從耒丼。
段注:會意包形聲。古莖切。十一部。
古者井田,故從井。
段注:此説從井之意也。以上十字依《韻會》所據鍇本。 [11] 

廣韻

古莖切,平耕見 ‖井聲耕部(gēng)
耕,犂也。《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田而種之。”古莖切。一。 [12]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耒字部】耕;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古文:畊
《唐韻》古莖切。《韻會》古庚切。《正韻》古衡切,並音更。《説文》:犂也。古者井田,故從井。《易·無妄》:六二不耕穫,不葘畲,則利有攸往。《禮·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山海經》: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又《正字通》:凡致力不怠,謂之耕。
又假它事代食,若力田然,亦曰耕。揚子《法言》:耕道得道,獵德得德,是獲饗也。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拾遺記》:賈逵門徒來學,不遠千里,獻粟盈倉。或雲:逵非力耕,所謂舌耕也。任彥昇《薦士表》:旣筆耕為養。《唐書·王勃傳》:心織而衣,筆耕而食。《宋史·王韶傳》:家酷貧,執卷不輟。家人誚其不耕。韶曰:我嘗目耕。
又人名。《史記·仲尼弟子傳》:司馬耕,字子牛。
又鬼名。《山海經》:東南三百里曰豐山,神耕父處之。張衡《東京賦》:囚耕父於淸冷。注:耕父,旱鬼。
又鳥名。《山海經》:西北一百里,曰堇裏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鵲,靑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
又琴曲名。張衡《思玄賦》:嘉曾氏之歸耕兮。注:琴操曰:歸耕者,曾子之所作也。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耕字書寫提示 耕字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耒”的首筆是橫,末筆捺改點。
【寫法】“耒”略窄,“井”略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井”略低。“耒”,第二、三橫分寫在橫中線上下。“井”,上橫起筆於豎中線,與“耒”的第二橫持平;下橫從“耒”第三橫下側起筆,收筆於橫中線;撇筆從豎中線右側起筆,撇向“耒”下側;長豎起筆高,收筆低。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ĕŋ
王力系統
k
董同龢系統
k
周法高系統
k
reŋ
李方桂系統
k
ring
西漢



東漢





rieng


rieng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æŋ
擬音/王力系統

k
æ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æ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æŋ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æ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ɛng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三耕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古莖切
kæŋ
集韻
耕、畊
平聲
下平十三耕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古莖切
kɪɐŋ
禮部韻略


平聲





古莖切

增韻


平聲





古莖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k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雞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古衡切
kəŋ

參考資料: [14] 

方言音韻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əŋ
55
陰平
文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55
陰平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əŋ
213
陰平
文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213
陰平
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əŋ
21
陰平
文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e
21
陰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əŋ
11
平聲
文讀
晉語
太原
tɕie
11
平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kən
44
陰平
文讀
吳語
蘇州
kaŋ
44
陰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kiɛ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æ̃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iɛn
42
陰平
文讀
贛語
南昌
kaŋ
42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ka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ɐŋ
53/55
陰平
文讀
粵語
廣州
kaŋ
53/55
陰平
白讀
粵語
陽江
ka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ŋ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ẽ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e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ai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4]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8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5]
  • 5.    平水韻 八庚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8]
  • 6.    俞水生著.漢字中的人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90
  • 7.    臧克和主編.中國文字研究 第2輯(總第11輯)2008年[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12:129-13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45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62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0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8]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87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28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