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耐,漢語一級字 [8]  ,讀作耐(nài),本義指古時一種剃掉鬍鬚兩年的刑罰。 [1-5]  [7] 
中文名
拼    音
nài
部    首
五    筆
dmjf
倉    頡
mbdi
鄭    碼
glds
筆    順
132522124
注    音
ㄋㄞˋ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3
四角碼
14200
統一碼
8010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耐nài
⒈ 忍,受得住:忍耐。耐久。耐人尋味。
⒉ 古同“奈”,奈何。 [7] 
基本詞義
◎ 耐 nài
〈動〉
(1) (會意。從而,從寸。而亦聲。“而”指面頰,“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頰上施刑罰,指剃鬚。字本作“耏”。從而,從彡。本義:古時一種剃掉鬍鬚兩年的刑罰) [7] 
(2) 同本義 [shave whiskers]
耏,罪不至耏也。——《説文》。按,不剃髮也。
耏以上請之。——《漢書·高帝紀》。應劭注:“輕罪不至於耏,完其耏鬢。故曰耏。”
耐罪亡命。——《後漢書·高帝紀》。注:“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
耏,多須貌。——《後漢書·章帝紀》注
從事有亡,卒歲得,可論?耐。——《睡虎地秦墓竹簡》
(3) 又如:耐罪(古代剃去鬢須的刑罰。耐,同“耏”)
(4) 忍耐;忍受。引申為容忍 [be able to bear]
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荀子·仲尼》
耐以上。——《漢書·文帝紀》
此物性不耐寒。——《齊民要術·種椒》
華鬢不耐秋。——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5) 又如:耐痛(能忍受疼痛);耐辱(能忍受屈辱);耐靜(忍受寂寞,安於清靜)
(6) 禁得起 [be able to endure;bear]
秦兵耐苦戰。—— 唐· 杜甫《兵車行》
(7) 又如:耐旱(經得起乾旱);耐事(經得起得失、榮辱等人事之變);耐酸(能經受清寒困苦);耐實(牢固)
(8) 適宜;相稱 [match;suit]
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唐· 杜甫《洗兵馬》
(9) 挨,拖延 [delay]。如:別急,耐一會兒
(10) 同“奈”。無奈;奈何 [do sth.to a person]
亭午減汗流,北鄰耐人聒。——唐· 杜甫《七月三日…呈元二十一曹長》
(11) 又如:耐何(奈何。猶對付、應付) [7] 

古籍釋義

廣韻》《集韻》《韻會》𠀤與耏同。《説文》耏,或從寸。《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注》應劭曰:輕罪不至於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從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為法度字皆從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説。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為鬼薪,則應氏之説斯為長矣。
《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注》忍也。
《集韻》《正韻》𠀤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注》耐,古能字。
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注云: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為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字者。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