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耍老虎

鎖定
耍老虎,河南省焦作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通過《古氏南遷》與《塗氏宗記》的記載,可見“耍老虎”舞源於中原地區,生活在河南省焦作地區上的祖先們從百獸之王老虎的騰、跳、撲、卧等動作中受到啓發,以虎的生猛和威嚴彰顯出驍勇善戰的武士精神,並融合武術、戰爭、宗教等元素,創編了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耍老虎”舞在焦作地區廣泛流傳,主要分佈在温縣、沁陽市、中站區、博愛縣等地。 [1] 
2014年11月11日,耍老虎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18。 [2] 
中文名
耍老虎
遺產編號
Ⅲ-118
申報地區
河南省焦作市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遺產類型
傳統舞蹈
遺產級別
國家級

耍老虎歷史淵源

史料記載,中國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虎舞並流傳於黃河中游。到了明朝,中原人的祖先南遷將這一傳統舞蹈帶到南方客家地區。據《古氏南遷》中記載:“祖上自中原南遷,越南海而入桂,歷盡艱辛……糧盡物耗,獨有傳世聖物虎頭,鬥虎擂台,誰能分辨假焉”在客家地區《塗氏宗記》卷二中記載:“祖堂樑棟之上,虎嘯圖,遠視,虎虎生威。年節極樂,桃符燈籠,爆竹煙火,一派昇平。族中長輩,佳節之晨,梳洗最細,禮帽新衣,迎接賀歲舞虎。爆竹引路,將虎引至祖堂。虎頭舞動,虎皮纏身,三拜列祖列宗,始復至曬場為父老助興。所舞虎頭,與樑棟虎圖,動靜相映,難分真假。”記載詳盡而清晰。通過這些文字記載可見“耍老虎”舞源於中原地區。遍尋現今河南地區傳統老虎舞蹤跡,只零星地散存於許昌、漯河、商丘等地,這些地區也多以獅舞、龍舞居多。 [1] 
焦作懷川地區獨特而深厚的歷史、人文、宗教、武術背景對焦作“耍老虎”舞的產生、傳承、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在這塊中原戰爭腹地,戰爭的頻發激發了人們的尚武習俗,而虎的生猛和威嚴也充分彰顯出驍勇善戰的武士精神,祖先們便從百獸之王老虎的騰、跳、撲、卧等動作中受到啓發,創編了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並在幾百年來的傳承發展中不斷再創造,形成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1] 

耍老虎舞蹈特色

耍老虎表演形式

焦作“耍老虎”舞的表現形式因所在區域不同略有差別,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歸納起來,其舞蹈均由虎舞、儀仗樂隊組成,表演形式、套路主要有以下三種:(1) 平地虎:舞虎者在平地做出各種驚險動作。(2)丘陵虎:場內中間放置由二十張方桌、兩把柳圈椅疊成的高2.5米的表演台,舞虎者逐級登上高台,做出驚險虎形動作。(3)高山虎: 上3米梯或用幾十條木凳搭成七、八米高架,頂上放大椅,一隻或數只老虎攀登表演。耍老虎表演也有人性化的一面,表演中有虎童掄球、舔毛、打滾等,有的表演中還出現過道士手持拂塵馴服老虎,老虎生虎娃等情節。 [1] 

耍老虎音樂特點

焦作“耍老虎”舞儀仗樂隊構成:主要樂器是打擊樂,包括大鼓、高音鑼、低音鑼、大釵小釵等。傳承人掌握製作虎頭、虎皮、虎尾的傳統手工技藝,採用泥胎、紙漿、鋼條、布段彩繪手工自制而成。 [1] 

耍老虎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焦作“耍老虎”舞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已成為懷川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是懷川人民勇往無前、堅韌不拔性格特質的充分彰顯,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它集舞蹈的藝術性、武術的陽剛性、情節的曲折性、雜技的驚險性於一體,具有高超的文化、藝術價值。 [1] 
傳承狀況
焦作“耍老虎”舞主要由民間舞虎傳承人集體傳承,在民間廟會、祭祀、慶典、節慶時表演,在一批熱愛“耍老虎”藝術的傳承人帶領下,表演內容、形式不斷豐富,但耍虎老藝人都已近暮年,年青人都忙於生計,鄉村經濟格局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造成後繼人才極為缺乏,致使虎舞及虎舞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化內涵和應有的功能、價值逐年弱化。 [1] 
傳承人物
鄭小永,男,漢族,河南省焦作市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耍老虎,申報地區為河南省焦作市。 [3]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焦作市文化館(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耍老虎”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耍老虎項目評估合格,焦作市文化館(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耍老虎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3月1日,河南省温縣北冷鄉西周村民間藝人在表演“耍老虎”,迎接元宵佳節。 [5] 
2017年9月30日,焦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迎國慶慶中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耍老虎展演在焦作市影視城上演。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