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耍獅子

鎖定
耍獅子是由兩個人表演的民間舞蹈。耍獅子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的南北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獅子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被人們稱“百獸之尊”,古人認為它能驅妖鎮邪,所以人們在舉行一些節日的活動中將舉上畫好的獅子進行慶賀,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現代的耍獅子。 [2] 
中文名
耍獅子
別    名
抖獅子、獅子舞
類    型
民間舞蹈
表演人數
3、5、7人

耍獅子民間娛樂

耍獅子 shuǎ shī zi ㄕㄨㄚˇ ㄕㄧ ㄗㄧ,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通常由兩人扮成獅子的樣子,另一人持繡球,逗引獅子追逐為樂,表演各種身段技巧。耍獅子是民間各種節日時的娛樂項目,也稱“抖獅子”、“獅子舞”。 [2] 

耍獅子表演內容

耍獅起源於南北朝, 據今已 有一千多年曆史。 據記載: 元朝太師、 河南王察罕那延來襄垣涼樓避暑時, 西里村、 南峯村、 大黃莊村做了 獅子來朝賀, 三村獅子在察罕那延面前各顯技能, 滾四門斗、攀三疊台( 桌子三疊)、 直立吼天, 十分威武大氣。 後被察罕見那延推薦到 大都( 北京) 表演。 [1] 
耍獅子 是人們農閒節下進行遊藝娛樂的傳統項目 之一。 用竹子、 木料、 布、 油漆做成獅頭, 用布和麻、 毛等做成獅身獅尾。
表演者為三人或五人或七人。 兩人一前一後, 共披一獅子皮為一獅, 前者雙手舉獅頭, 雙腿足做獅的前腿蹄, 後者抱前者的 臀部, 雙腿足做獅的 後腿蹄。一人身着紅或黃色衣服為馴獅人, 手持繡球, 在前引獅子撩逗表演, 雄雌兩獅或小獅爭先恐後地爭搶繡球,謂之“獅子滾繡球”。
耍獅的套路依次為: 睡眠、 挖癢、 驚醒、 伸懶腰、長嘯、 抖毛、 徐行、 奔跑、 捕食、 打滾、 爭繡球、 戲鬧、 雄雌調情、 登高山、 跳澗等。
耍獅子同樣也是在大型的慶祝活動中在廣場上進行表演,獅子由人來扮演,小獅子一人舞,大獅子由兩人(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相互配合同時舞,舞獅者全身包獅皮(和獅子相同毛色的獅服),使人們無法辯認舞獅者的體形,另有一抖獅人,此人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並要有一定的武術功夫,在鑼鼓傢什的配合下引獅出場。在整個獅子舞的過程中,抖獅者通過翻騰、撲跌、跳躍、登高等動作,使獅子有抖舔毛皮、抓癢挖蚤、搖頭擺尾,甚至有時還做走梅花樁、跳桌子、滾繡球等高難度動作。整個場面給人們留下一個熱鬧無限,狂歡驚訝的影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