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鸛河

鎖定
老鸛河,在河南省西南部。長江支流漢江支流丹江的支流。古名均水、析水等。因從前河兩岸綠樹成蔭,多鸛鳥棲息,名老鸛河。後人沿河築堰修壩,引水灌田,又名老灌河。 [2]  源出欒川縣冷水鎮南泥湖村附近。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盧氏縣西峽縣、在淅川縣上河村注入丹江下游丹江口水庫。全長254公里, [2]  流域面積4219平方公里。 [3]  較大的支流有丁河、蛇尾河、煙鎮河、古莊河、萬溝河、九里溝河、野牛溝河、子母溝河、朱寶溝河、包溝河、唐寺溝河、趕仗溝河、寶玉河、石槽溝河、北小河等。 [7] 
灌河沿岸氣候温和,水質清冽,適於多種魚類生長,鯿、舶、鯉、鯽、元魚等優良魚種肉嫩味美,然因近年工業廢水污染和人為濫捕,鯿魚、舶魚等魚種絕跡,其它魚種數量大減。 [7] 
灌河古為通丹江、達漢水的一條重要水路,曾是西峽口桐油、生漆、藥材等山產外運的主要航道,上溯船隻曾達盧氏縣。民國中期,河道逐漸淤塞,不復通航。 [7] 
灌河為古今農、工、商業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均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然因流域內植被不均,汛期泥沙含量大,歷史上洪水期常為災害,自上游支流修建重陽、莊口水庫後,水災減少。 [7] 
中文名
老鸛河
別    名
均水、析水、鸛河、灌河、老灌河、司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支流丹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流經地區
河南省欒川縣、盧氏縣、西峽縣、淅川縣
發源地
河南省欒川縣冷水鄉南泥湖村
主要支流
丁河、蛇尾河、煙鎮河、古莊河、萬溝河、九里溝河
河    長
254 km [2] 
流域面積
4219 km² [3] 
平均流量
28.68 m³/s
落    差
330.5 m
河    口
河南省淅川縣上河村

老鸛河形成變遷

老鸛河,古名均水、析水。因從前河兩岸綠樹成蔭,多鸛鳥棲息,名鸛河、老鸛河。後人沿河築堰修壩,引水灌田,又名灌河、老灌河。 [2]  《清史稿》載:“析水自盧氏入,一名湯河,俗名黃沙五渡河,流至西峽口為三渡河。” [7] 
河南省當代有關資料中,《河南省志水利志》 [3]  《河南省志地名志》 [2]  《三門峽市志》 [16]  《南陽地區志》 [17]  均稱老鸛河,僅《西峽縣誌》稱灌河 [7]  ,《淅川縣誌》稱鸛河 [10]  ,《盧氏縣誌》《盧氏縣誌(1988-2000)》記作老灌河 [19]  [4] 

老鸛河幹流概況

老鸛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老鸛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老鸛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老鸛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老鸛河在河南省西南部。源出河南省欒川縣冷水鎮南泥湖村附近 [2]  伏牛山小廟嶺 [3]  。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盧氏縣、西峽縣、在淅川縣上河村注入丹江口水庫。全長254公里 [2]  [10]  (一説255公里 [3]  ),流域面積4219平方公里 [3]  (一説總流域面積4231平方公里 [10]  )。
老鸛河上游盧氏縣盧氏縣五里川鎮段 老鸛河上游盧氏縣盧氏縣五里川鎮段
老鸛河上游盧氏縣朱陽關鎮段 老鸛河上游盧氏縣朱陽關鎮段
在盧氏縣,老灌河從文峪鄉馬駒口入境向西南流至温溝口和五里川支流匯合後流向東南,經朱陽關盆地東嶺村出縣境,過西峽至淅川縣匯人丹江水庫,年徑流量1.58億立方米,比降1/174米,境內流長57.5公里,流域面積589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支流有五里川、小溝河、澗北溝、衙玉溝等。落差大,水流急,彎曲度大,峽谷河段長,支流多,水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 [4]  ,落差為330.5米。河谷彎曲度最高達2.8%。 [16] 
老鸛河西峽縣城一段 老鸛河西峽縣城一段
在西峽縣,方誌稱灌河,於桑坪鎮四道河西入境,流經桑坪、石界河、米坪、軍馬河、蛇尾、五里橋、城關、回車8個鄉(鎮),南到回車鄉蛸子嶺村入淅川縣境。西峽境流程長109.4公里,河牀寬50~350米,槽底比降1/2000~1/3000。 [7]  [17]  ,流域面積3204.5平方公里。 [15] 
老鸛河下游淅川縣城段 老鸛河下游淅川縣城段
淅川縣,方誌稱鸛河、老鸛河、司河。至槐樹窪入境,經上集至原黃莊鄉馬蹬注入丹江。縣內長40.9公里。丹江口水庫蓄水後,蠻子營以下成為庫區。總流域面積4231平方公里,縣內流域面積681.5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鎖河、水田河,分別在魏營和張營匯入。河牀寬250~800米,河槽深5~7米,底坡降1/300~1/600。 [10]  [15]  [17] 
老鸛河在淅川縣蠻子營匯入丹江口水庫 老鸛河在淅川縣蠻子營匯入丹江口水庫

老鸛河水文特徵

據《南陽地區志(上冊)》,老鸛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68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可達20.5億立方米,秋季徑流量明顯大於春季。河流多年平均流量28.68立方米/秒(1954~1978年西峽站),最大流量6030立方米/秒(1958年7月16日西峽站)。河流流經深山區,泥沙含量小,多年平均含沙量1.45公斤/立方米,最大值3.86公斤/立方米(1958年)。河流平均水温14.2~15.4℃,初冰期11月12日~1月7日,終冰期1月23日~3月3日。河水礦化度為121.2~152.0毫克/升,硬度2.11~2.50毫克當量/升,總離子含量250毫克/升。 [17] 
據《淅川縣誌》,西峽縣黃灣站堆大流量6030立方米/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0.45立方米/秒(1979年6月),上集一帶1935年7月最大流量為8860立方米/秒。年均輸沙率40.4公斤/秒,輸沙量127.9萬噸,侵蝕模數388.4噸/平方公里。明清以來河牀不斷抬高,原來小水時裝載二三十擔的貨船尚能上達西峽口,1940年代以後逐漸斷航。 [10] 

老鸛河主要支流

五里川河為老灌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官坡鎮小香椿溝,東J幸j流向,經大河嘶、艤槐樹、人河溝lj、小河面、五里川,至温溝口匯入老鸛河,流長32公里,流域嘶積279平方公里,比降1/229,年均流量1.2立方水/秒。 [19] 
老鸛河的主要支流有丁河、蛇尾河、煙鎮河、軍馬河、古莊河、萬溝河、九里溝河、野牛溝河、子母溝河、鎖河、水田河等,流域面積均在50平方公里以上,呈樹枝狀匯入幹流。 [1] 
煙鎮河,也叫石界河,源於石界河鄉楊盤村北溝堖,流經楊盤、西灣、通渠會西支流後經煙鎮、小寨於石界河村前入灌河。幹流長32.7公里,流域面積140.5平方公里.流經地系深山區,植被較好。河道多峽谷,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較豐富。流域內僅在入灌河處有少量第四紀沖積堆積階地。 [7] 
軍馬洞,源於太平鎮鄉上口村山核桃樹窪,上游叫長探河,至軍馬河村注入灌河。幹流長59.9公里,流域面積249平方公里。流域系深山區,植被較好,河谷陡峻,水勢湍急,水能藴藏豐富,沿河耕地較少。 [7] 
蛇尾河,源於太平鎮鄉西坪村煤窯溝,流經太平鎮、二郎坪、蛇尾3個鄉,於瓦房坪村紅花坪注入灌河。幹流長67.5公里,流域面積535平方公里。二郎坪河段在兩河口以上河谷陡峭,水流湍急,拐彎處多形成深潭,水能資源豐富。流域上部耕地很少,僅在二郎坪以下沿河形成部分河谷階地。 [7] 
丁河,遊為重陽河(源陳陽鄉古峪村堖)、陳陽河(源陳陽鄉馬蹄灣和北峪堖)兩條支流,於丁河鄉邪地村匯流後稱為丁河。向東南流經奎文、前營等村,於封店南入灌河。幹流長56.2公里,流域面積695平方公里。兩條支流上游河牀較陡,水流湍急。中、下段較平緩,沿河形成較多階地。 [7] 
古莊河,源於回車鄉毛河村東夾槽溝,西南經黑虎廟、栗子灣、八龍廟,至杜店西有沙嶺河匯入,流經尖角有八迭河匯入,繼西南於城關兩河口處入灌河,幹流長29公里,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黑虎廟以上為山區,以下為丘陵區,沿河兩岸大部分為階地。 [7] 

老鸛河治理開發

老鸛河河道治理

老灌河水流急,落差大,峽谷河段長,支流彎道多,水量充沛,水資源豐富。1920年,盧氏縣朱陽關人杜平志(佛教徒)為保護萬安寺,在老灌河南岸壯子溝口築石壩一條,現仍有殘存。民國21年(1932年),由朱陽關街局首祝永吉和杜店的祝彥茹出面籌銀幣200元,招聘三川工匠,以包工辦法出動十數人,歷時月餘,在杜店村頭河邊修築長百餘米、寬2米、高3米的石壩,使100多畝農田免受洪水衝擊。建國後,當地羣眾改河打壩150處,全長10萬餘米,造地4672畝,投資51.5萬元。朱陽關至杜店的灌河大壩.壩基寬6米,高2米。1966年動工,當年完成1000米。1971年延伸至王店溝,1974年延伸至下河,全長2500米,用石1.5萬立方米,造良田300餘畝。 [5] 
丹江口水庫蓄水後,157米高程以上淅川境內僅23.5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淅川縣曾在下集、鍾觀等地修有護岸石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點治理上、下集河段,沿河10公里建築石壩7處,總長9.7公里,完成石方21.5萬立方米,土方48.5萬立方米,投工169.2萬個,投資85萬元。造護岸林11片693畝,保地1.23萬畝,保村32個,2946户,1.4萬人。其中較大的石壩有1979年元月完成的西灣至鍾觀大壩,總長5.5公里,高5~7米,基礎深1~2米,底寬5~7米,頂寬3米,完成石方15.92萬立方米,歷時四年。抽調上集公社受益大隊專業勞力1200人,縣直幹部、職工、市民數千人,輪流參加義務勞動,總投工144萬個,投資64萬元,造地2600畝。 [12] 

老鸛河水庫工程

石門水庫,位於雙槐樹西北1.5公里的東、兩茄子河匯流處;1975年10月開工興建,1978年,壩築至18米高程時因資會困難而停工,後經1980年和1983年兩次續建至完成。水庫大壩為漿砌石拱壩,總庫容113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71萬立方米,為小型I類水庫。該庫壩後建有梯級電站3處,總裝機容量532.5千瓦。 [21] 
重陽水庫,位於西峽縣重陽街北0.5公里灌河支流奎嶺河口,距縣城29公里,控制流域面積80.5平方公里,是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的綜合性中型水庫。總庫容3094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299萬立方米。大壩為心牆沙殼壩,長570米,高37.7米。溢洪道底寬50米,最大泄洪量1050立方米/秒。閘門輸水能力174立方米/秒。水庫和灌區共完成工程量275.6萬立方米,投資497.9萬元。水庫歷經1958年、1975年兩次上馬施工,於1980年6月竣工。 [8] 
莊口水庫,位於西峽縣丁河街北7.5公里灌河支流龍莊河口的莊口村,距縣城24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3平方公里,是以防洪、灌溉、發電為主的小一型水庫。總庫容量51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330萬立方米。壩為心牆沙殼壩體,長170米,高37.6米。溢洪道底寬40米,最大泄洪量960立方米/秒。水庫於1969年動工修建,1972年基本竣工。 [8] 

老鸛河水電建設

低裏坪水電站,位於盧氏縣湯河鄉低‘捷坪村。2000年2月開工,當年底竣工試運。該站為無調節徑流引水式電站,設計淨水頭78米,裝機3台,總容鏈1500千瓦。主要工程由渠首壩、引水渠道、電站樞紐組成。渠首壩為漿砌石重力壩,溢流壩長40米,最大壩高6米。引水渠長5000米,全為打石方開挖,其中隧洞3000米。渠上設節制退水閘、排洪橋等,最大過水量2.9立方米/秒。 [20] 
季家莊水電站,位於盧氏縣湯河季家莊,設計水頭19.4米 ,裝機2台容量275(200+75)千瓦,年均髮量30千瓦時。該站引水渠長3.56公里;1979年4有建成投運。 [20] 
温口電站,位於盧氏縣五里川鎮温口村。該站裝機2台,總容量165千瓦,年均發電量35萬千瓦時。建有漿砌石重力渠首壩1條,長60米、高5.85米、頂寬1米;引水渠道3300米:壓力管直徑800毫米,長42米;安裝180千伏安變壓器1台:架設10幹伏線路73公里,400伏線路25.8公里,1975年4月竣工投運。 [20] 
石門梯級水電站,1985年12月開工興建的石門三級站位於盧氏縣雙槐樹鄉雙槐樹村王莊組,故又名王莊電站。它是繼石門水電站(一級站)、石門口水電站(二級站)之後,在五里川河上游興建的第三級電站。該站由桃花河和石門水庫兩個水源供水,因其具有一定容量的調節池,又有水庫供水,所以它具有承擔基荷和峯荷的雙重作用。雖然其裝機容量不大(400千瓦),但能夠滿足五里川電網負荷需要。同時,該站距縣輝銻礦僅1公里,距雙槐樹鄉政府3公里,可就地供電。該電站渠首起於石門口水電站尾水渠,沿五里川河右岸順河而下至王莊。渠道全長3000米,沿渠開鑿涵洞3處,過溝工程6處,引水流量為1立方米/秒,蓄水池容量2400立方米。電站裝機3台、400千瓦,其中1台為200千瓦,餘為100千瓦,水頭36米,1986年11月建成發電。 [6] 
喬溝水電站,又叫東風水電站,位於淅川縣上集鄉北塘村。1966年3月開工,1973年4月投運。引鸛河水,渠長19公里,流量6立方米/秒,工作水頭10~12米。安裝HL300-WJ-60型水輪機2台,配TSwn-160千瓦發電機2台,總容量320千瓦;1985年又安裝200千瓦發電機1台。有升壓變壓器2台480千伏安,10千伏線路3公里。年利用5000小時,年發電量160萬千瓦時,1983年與冬青變電站併網運行。 [11] 
莊口水庫電站,西峽縣莊口水庫庫旁,裝機2台,165千瓦。 [18] 
重陽水庫電站,西峽縣重陽水庫壩後,計劃建立六級電站,一級於1980年建成投產,裝機3台,總容量290千瓦。 [8] 

老鸛河灌溉工程

重陽水庫水庫灌區,位於西峽縣縣城西北丁河兩岸,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6公里。乾渠全長57公里,由一級南北乾渠、二級南北乾渠組成,全部為混凝土砌石。支渠2條,鬥農渠90條,各類建築物443座。其中,長200米以上者5座,百米以上者9座。多為雙曲拱和改進蘭鉸式渡槽,以及倒虹吸和隧洞等。灌區有重陽、丁河、五里橋3個鄉29個村受益,計劃灌溉面積37000畝,已配套26200畝。灌區工程於1977年開工,1985年6月竣工。 [8] 
莊口水庫灌區,位於龍莊河下游和丁河左岸的丘陵區,計劃修建東、中、西3條幹渠,已建成乾渠長16公里,其中有12公里砌石渠。打山洞5個,最長山洞170多米。受益面積有丁河鄉6個村,計劃灌溉6000畝,已配套4500畝。 [8] 
石龍堰灌區,石龍堰初稱“三河堰”,曾名“別公堰”,位於西峽縣縣城北6公里,蛇尾、五里橋鄉交界的灌河出山口。古代曾在此鑿堰未成。民國18年(1929年)別廷芳創議開渠修堰,引灌河水溉田。督派民工攔河修300多米長滾水壩1條,鑿石為門,開渠引水,斬三崗越三河,渠身蜿蜒12.5公里。民國25年(1936年)春渠成,上起北堂,下至土門,澆地6000餘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1958年、1964年對大壩進行改建擴建加固。引水壩長520米,系三合土砌石、混凝土結頂人字形滾水壩。1954年新開西乾渠(11公里)和蓮花、土門支渠。東西乾渠總長30公里,有支渠23條,渡槽、閘門等各種建築物300多座。灌溉面積擴大到11500畝,灌區涉及城關、五里橋、回車、蛇尾3鄉1鎮,有25個村街受益。36年來,國家投資66萬多元,從大小建築物到引水壩,均進行改建、擴建、加固和美化,灌區面貌一新。解放初期成立石龍堰管理委員會,1954年建立西(峽)淅(川)灌、淇河系灌溉管理局石龍堰管理支局,1958年改為石龍堰灌溉管理所,1985年有管理人員19名。 [8] 
東風渠,位於淅川縣上集鄉。為引鸛河灌溉發電工程。1966年1月1日施工,1973年8月竣工。開挖黨子嶺至坷城溝乾渠38.7公里,流量為6立方米/秒。完成各種建築物232座,建水力發電站2處,裝發電機4台,總容量485千瓦,年發電量120萬千瓦時;全部工程完成土方92.8萬立方米,開石方21萬立方米,砌石方5.7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872立方米;投入勞力1.3萬人,投工177.7萬個,投資150.3萬元(包括兩個電站)。設計自流灌溉面積1.5萬畝,1973年最高實灌曾達1.2萬畝,並種植水稻4000畝。由於管理不善,實灌面積1975年後減少到0.8萬畝。除灌溉外,還解決了城鎮一些廠礦、企事業單位以及沿渠18個村2.5萬餘人的生活用水問題和部分用電問題。 [13] 

老鸛河航道航運

老鸛河航道

灌河古為通丹江、達漢水的一條重要水路,曾是西峽口桐油、生漆、藥材等山產外運的主要航道,上溯船隻曾達米坪,盛水時至盧氏縣。 [14]  ,西峽城關鎮南堂崗為主要碼頭。 [7] 
清代水運較發達,每年旺水季節,老河口和淅川縣的木帆船結幫駛來,載入布匹、小五金、鹽、糖等日用品,載去桐油、山果、藥材等土特產品。船舶噸位3至10噸不等。耐航船停泊地為梨園(今五里橋村域)。枯水季節基本停航。清末民初幾次洪水後,河道淤塞,航運頓衰。民國30年前後僅有少數帆船來西峽,在南堂崗卸貨。其後航船絕跡。
解放前,還有利用灌河水道“放排”運輸竹木的習慣。即將木材或竹材綁紮成“排”,趁漲水時節,由山區順水放至西峽口或其以下集鎮出售。解放後,隨着公路運輸的發展,“放排”運輸逐漸減少,1970年代基本停頓。 [9] 

老鸛河渡口

米坪渡口,位於西峽縣米坪街灌河口。清代,由西峽口合義昌商號創辦,渡船1只.載重量1.5噸,可乘坐20餘人,一年三季擺渡,約民國30年廢。 [9] 
封店渡口,位於西峽縣今五里橋鄉封店村灌河口,也稱(西峽口)上埠口。民國10年(1921年)由西峽口合義昌商號義設,有渡船1只,載重量1.5噸,常年擺渡。解放後,歸縣交通部門管理,1962年更換渡船1只。(1986年封店灌河大橋建成後,渡口廢。) [9] 
擺埠場渡口,位於西峽縣西峽口北寨西門外灌河口,也稱(西峽口)中埠口。民國初年由合義昌商號義設,渡船1只,載重量1.5噸,常年擺渡。後增設渡船1只,載重量同上,有牛馬車過河,兩船合併擺渡。民國26年(1937年)改由地方政府官辦,增置渡船2只,載重量各2噸,謂之“汽車船”,汽車過河,兩船合併擺渡。其後原小船被淘汰1只。解放後,縣交通科投資置船2只,載重量各2.5噸,原船被淘汰。1962年,西峽縣縣交通局投資置船1只,載重3.7噸。1964年再置船1只,載重量16.1噸。1973年西峽灌河大橋建成後,此渡口廢。 [9] 
龍頭灣渡口,位於今西峽縣縣城南郊南寺村灌河口,又稱(西峽口)下埠口,民國16年(1927年)由地方紳士張卓亭舉辦,渡船1只,載重量1.5噸,常年擺渡。解放後歸縣交通部門管理。1962年由中埠口調換渡船1只,載重量2噸。1973年此渡口廢。 [9] 
老君殿免渡口,位於西峽縣今五里橋鄉老君殿灌河口,民國25年(1936年)由當地士紳舉辦,渡船1只,載重量1.5噸,汛期擺渡,民國35年廢。 [9] 
壋子嶺渡口,位於西峽縣今回車鄉壋子嶺村灌河口,民國26年(1937年)由地方士紳舉辦,渡船1只,載重量1.5噸,常年擺渡。解放後數次更換渡船,此渡口現繼續使用,由當地鄉村自營。 [9] 
淅川縣段鸛河上有:鎖河口、金河、下集、蠻子營、觀溝、杜灣、北溝、馬蹬等渡口。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