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鸛嘴

鎖定
老鸛嘴,南匯老地名,在原三墩鎮境內,成陸時,因灘地突入海中,形如老鸛嘴,故名。位於川南奉公路和三三公路交匯處。東欽公塘兩側,今龍樹村。
中文名
老鸛嘴
性    質
地名
位    置
浦東新區南匯大團鎮
得名來源
因灘地突入海中,形如老鸛嘴

目錄

老鸛嘴車站

位於浦東新區南匯大團鎮境內,處於川南奉公路和三三公路的交匯處。處於川南奉公路和三三公路的交匯處。北距惠南鎮7公里。成陸時,因灘地突入海中,形如老鸛嘴,故名。是區內公交線路通往東南部各鎮的重要中轉站。原為小村集,60年代末公路築成通車後逐漸成鎮。面積0.3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約800人。
現在,三三公路、大東公路與川南奉公路在此交匯,車站名叫做“老鸛嘴”。 [1] 

老鸛嘴傳説

老鸛嘴位於三墩集鎮東欽公塘兩側,今龍樹村。
為什麼叫“老鸛嘴”?有兩種説法:
一種説法是,明朝以前,這塊防汛堤圩形狀尖尖的,像老鸛這種鳥的嘴,所以叫“老鸛嘴”。
還有一種説法來自傳説:外捍海塘外的沙灘上住着一個農夫,農夫邊種玉米邊打魚。一天,農夫在灘地上發現一隻受傷的老鸛,於是將老鸛抱回家,給它上藥包紮。老鸛病癒後不願離開農夫,經常幫農夫幹活。有一年,老鸛發現農夫玉米地裏的玉米稈全被什麼怪物咬斷了,於是,老鸛陪農夫日夜守護在玉米地旁。一個傍晚,海灘上爬來黒壓壓一片巨蟹,向玉米地靠攏。農夫掄起鐵搭砸海蟹,老鸛衝上前去啄海蟹。在與最後一隻海蟹搏鬥中,老鸛的嘴被海蟹鉗斷了,落到沙灘上。老鸛忍痛與海蟹血戰到底,海蟹見勢不妙,爬進海洋裏去了,老鸛撲到海里,最後與海蟹同歸於盡。農夫撿起老鸛的嘴,埋在沙灘上。從此以後,這個地方就叫做“老鸛嘴”。
老鸛嘴在明朝時已成為鹽運要隘,是一團與二團的分界。為防潮汛侵襲,明清時期在這裏拋石,鋪砌花崗岩石級,所以又有“石碼頭”之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