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鴉糊

鎖定
老鴉糊(Callicarpa giraldii Hesse ex Rehder)是唇形科紫珠屬的灌木。植株高1-5米;小枝為圓柱形,呈灰黃色,被星狀毛;葉片寬橢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邊緣有鋸齒,表面黃綠色,背面淡綠色,疏被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聚傘花序有分歧,花萼鍾狀,疏被星狀毛,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具黃色腺點,花葯卵圓形;果實球形;花期5-6月,果期7-11月。
老鴉糊產於中國甘肅、陝西、河南、江蘇、江西、湖南、廣西、四川等省地, [4]  喜光,喜温暖濕潤環境,耐陰,對土壤要求不高。 [5]  多生於海拔200米-3400米的疏林和灌叢中。 [6]  繁殖方法一般為播種繁殖,也可用扦插或分株繁殖。 [7] 
據《福建民間草藥》記載老鴉糊:“苦辛,温,有小毒”。 [8]  有祛風除濕,散瘀解毒等功效,可用來治療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尿血等症狀。 [9] 
中文名
老鴉糊
拉丁學名
Callicarpa giraldii Hesse ex Rehder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3] 
紫珠屬
老鴉糊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國大陸的浙江、雲南、廣西、甘肅、江西、湖南等地。

老鴉糊形態特徵

馬鞭草科紫珠屬灌木,植株高1-3-(5)米;小枝圓柱形,灰黃色,小枝有粗糠狀短柔毛或平滑無毛,被星狀毛。葉對生,葉片紙質,闊橢圓形以至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長5-15釐米,寬2-7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邊緣為小齒牙或齒牙狀,表面黃綠色,稍有微毛,背面淡綠色,疏被星狀毛和細小黃色腺點,側脈8-10對,主脈、側脈和細脈在葉背隆起,細脈近平行;葉柄長1-2釐米。密生的聚傘花序寬2-3釐米,4-5次分歧,總梗有短柔毛,與葉柄等長或短於葉柄,花水紅色,被毛與小枝同;花萼鍾狀,截形,疏被星狀毛,老後常脱落,具黃色腺點,長約1.5毫米,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短筒狀,4裂,花冠紫色,稍有毛,具黃色腺點,長約3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絲較花冠之裂片為長,花葯廣橢圓形;雌蕊1,子房4室。藥室縱裂,藥隔具黃色腺點;子房被毛。果實球形,初時疏被星狀毛,熟時無毛,紫色,徑約2.5-4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2]  [4] 

老鴉糊近種區別

本種 [1]  葉形大小及被毛疏密差異較大,雲南標本通常葉片為寬橢圓形,較大,四川東部的標本多數較小,常為寬披針形至倒披針形,本種典型者,葉片為橢圓形,被細小黃色腺點,背面通常疏被星狀毛,老後常脱落。它和長葉紫珠 C. longifolia Lamk.及紫珠C. bodinieri Levl. 相似,但前者小枝稍四稜形,兩葉柄之間有橫線聯合,果實較小,成熟後被毛;後者葉片被毛較密,兩面被紅色或暗紅色粒狀腺點,花序較寬大而開展。它和日本紫珠 C. japonica Thunb. 也極易混淆,但後者葉片無毛,雄蕊與花冠近等長,花葯長圓形,藥室孔裂而不同。

老鴉糊產地生境

老鴉糊產於中國甘肅、陝西(南部)、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省地。生於海拔200-3400米的疏林和灌叢中,山地曠野間。模式標本採自湖北西部。 [2]  [4]  [6] 

老鴉糊生長習性

老鴉糊喜光,喜温暖濕潤環境,耐陰,對土壤要求不高。 [5] 

老鴉糊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為播種繁殖,也可用扦插或分株繁殖。 [7] 

老鴉糊主要變種

毛葉老鴉糊(雲南植物誌)
[1]  與原變種的區別是:葉片寬卵形至橢圓形,長10-17釐米,寬4-10釐米;小枝、葉背面及花的各部分均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果實徑約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產江蘇(南部)、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雲南。生於海拔2300米以下的林下或林邊。模式標本採自貴州平壩。
《雲南植物誌》根據李錫文136號及翟蘋1041號標本定名為Callicarpa inamoena C. Y. Wu,並認為該種葉片較小,果實較大,花序較緊密等特徵與本變種不同,實際上,該二號標本與貴州,興仁,貴州隊7514號(果),黃平縣,黔南隊2484號(花),安龍縣,貴州隊3032號(花)所採的本變種標本在葉形、果實大小、被毛及花序等特徵都十分接近,因此我們認為雲南所產者也應屬本變種。

老鴉糊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據《福建民間草藥》記載老鴉糊:“苦辛,温,有小毒”。 [8]  有祛風除濕,散瘀解毒等功效,可用來治療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尿血等症狀。 [9-10] 
全株入藥能清熱、和血、解毒;治小米丹(褲帶瘡)、血崩(《貴州民間藥物》第一輯) [2] 
功效介紹
老鴉糊 (《福建民間草藥》)
【異名】長葉紫珠牛舌癀、魚膽(《中國樹木分類學》)、猴草、粗糠草、粥香(《福建民間草藥》),沒翻葉、大麻雀米、雞米樹、菜子木、紅泡果(《貴州民間藥物》),爆竹子、路金子、百子爆、米篩花、米篩子、大葉鯉魚瀉子、毛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老鴉糊的根、莖、葉、果實。
老鴉糊
老鴉糊(22張)
【採集】5~10月採,鮮用或曬乾。
【性味】苦辛,涼。
《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温,有小毒。
《貴州民間藥物》:性微寒,味辛。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澀。
【功用主治-老鴉糊的功效】祛風,除濕,散瘀,解毒。
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尿血。
《植物名實圖考》:截瘧。
《福建民間草藥》:驅風除濕,殺蟲解毒,散結化瘀。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收斂止血,祛風除濕。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研末。
外用:搗敷或煎水燻洗。
選方
關節炎:老鴉糊根二兩,豬蹄半斤,黃酒二兩。 酌加水煎服。 (《福建民間草藥》)
治跌打損傷:鮮老鴉糊葉搗爛後敷傷部。 (《福建民間草藥》)
治外傷出血:老鴉糊葉、果實,曬乾研粉外敷,或鮮葉搗爛外敷傷處。
治內出血:老鴉糊幹葉研粉,每次一錢,每天三、四次,開水沖服。
治尿血:老鴉糊葉、白茅根、活血丹各一兩,檵木葉五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皮下漏血:鮮老鴉糊葉、莖半斤。 水煎燻洗。
治凍瘡:老鴉糊葉一握。煎湯燻洗,不斷擦患郎,日洗一兩次。
治蛇傷:老鴉糊根二兩切碎。 酌加水煎服。(⑥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觀賞價值
入秋果紫紅色,可供觀賞。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