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集

鎖定
老集鎮位於安徽省臨泉東南部,土老路、宋老路、滑老路交匯於此,S328線穿境而過。這裏有省級一級敬老院,有世行貸款建設的水廠,有線電視覆蓋全鎮。清嘉慶年間,在老集設潁州二府,這裏有“驛口橋”、“甜水井”、“銀杏樹”、“美人樁”等文化古蹟。
中文名
老集
地理位置
安徽省臨泉東南部
宗    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淵    源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老集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優越的交通環境,匯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我國經濟新一輪騰飛的時期,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教育的今天,老集鎮黨委、政府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致力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為六萬人民致富奔小康勤思考,多謀劃,努力打造平安老集,使經濟騰飛,人民安居樂業。
一、培訓農民工,做強勞務輸出大文章。
1、打造勞務輸出這一農民脱貧致富的優勢產業。
2、培訓一千人,脱貧致富一千户。
3、利用本鎮現有300餘輛大型客貨車輛,每年培訓駕駛員600名。
4、打好勞務輸出“加減乘除”的鐵算盤。
二、打造招商引資平台,活躍商貿流通。
1、加強領導,為招商引資提供有力保障。
2、創新招商方式,廣辟引資領域。
3、加快集鎮建設步伐,打造招商引資平台。
三、發展特色農業,使農產品在轉化中升值。
四、加強黨的建設,時刻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
1、不斷加強學習,提高領導水平。
2、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工作能力
五、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1、打造平安老集,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使計劃生育工作步入經常化、規範化軌道。
3、推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在新的一年裏,老集鎮黨委、政府將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發揮自身優勢,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把老集打造成臨泉東南部的明星集鎮,努力譜寫老集鎮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新篇章。
老集美麗的傳説
一、義虎橋
老集,古為穎州、新蔡之間的驛站,本無橋,行人涉水而過。傳説有一客商攜銀帶犬由此解衣過河,匆忙中把銀包丟落,犬見主人把東西丟下,卧在銀包上守護,過往行人,近它則被咬,遠它則安。因犬大似虎,行人亦不敢近它。客商行走數日,方才發現銀包丟失,犬也失蹤,急返回。遠見犬尚安然在卧,近察方知犬已餓死。憐而葬之,見銀包尚在犬屍下原封未動,引起主人思緒聯翩,銀失復得,當有義舉。為解決眾人通行之難,遂將此銀悉數用於建橋,名“義虎橋。”因為是驛站,又稱驛口橋。淮海戰役時,國民黨將領黃維率12兵團去徐州,一路壓毀無數橋樑,老集驛口橋毫髮未損。驛口橋歷經300多年滄桑,直到文革中後期,此橋嚴重毀壞。1977年臨泉縣水利局經考察專款重修了這座大橋,更名為老集中心大橋。
二、美人樁
老集中心大橋的東北角,也就是現在老集鎮中心小學南面原生長一棵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柴樹,此樹質地堅硬,周身盡刺,生長緩慢,又稱百年不過板。就是説這種樹長一百年也不能鋸板做傢俱。清朝中葉,有一年夏季刮龍捲風,將此樹折斷。斷後的樹樁有一米多高,奇怪的是斷處呈斜面,刀削一般,光溜溜,紅豔豔,極象人的面部,當時,這地方油炸食品生意紅火,南北“一”字形排列着十幾家油條、麻花鍋子。人們吃完油條、麻花之後,總不自覺地要在這個樹樁上抺一抺,膏一膏,去掉手上的油污,年長日久,又加上這棵樹原為二樹合一,不足一米處又長在一起,離地面部分中間有縫(又稱連體樹)。這棵樹樁越來越光滑,遠處相看活象一位十六七歲阿娜多姿的美麗少女站在那裏,後來人們親呢地稱其為美人樁。此樹樁在文革時被挖掉。
三、古甜井
在老集中心大橋(原稱驛口橋)向西300米處,有一口十分引人注目的水井,井口是用混凝土澆鑄,井旁立一石碑,上書“甜井”兩字。這口井圓桶形,井壁四周都是用青磚徹成,井水清流透明,味甘甜,燒茶無沉澱。相傳,當地的百姓們長期飲用此水,很少患病,因此每天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有趣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水桶掉進井裏總是不下沉。甜井東邊周亞東老人的姑奶柳周氏活到99歲,終生飲用甜井的水,一輩子未生過病吃過藥。她在文革時常向年輕人講述她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一次她帶着一隻大白鵝到井邊拎水,不知乍地放在井邊的鵝掉進井裏眨眼不見了。半小時後,正當她驚奇地向人們敍説此事時,鄰居告訴她:驛口橋南邊的河面上有一隻白鵝在昂首大叫。她跑去一看,果然是掉進甜井裏的那隻鵝,她不得其解。甜井離驛口橋足有300多米遠,那鵝怎麼會出現在河面上呢?真是個謎!半個世紀過去了。60年代初,老集公社在甜井北側開挖了宋老河,直接影響到甜井,所以人們已不在飲用甜井裏的水了。
四、硯王池
原老集驛口橋東南500米處有一水塘,面積一畝餘,狀如文房四寶中的硯王,人稱其硯王池。
相傳,很久以前,一外地張姓客商途經老集,見此風水寶地,便買下,在池北面建房居住,張姓妻子有病,40歲身前無子,居住此地,一年後,妻子懷孕生一男孩,男孩從小聰穎,20歲中舉,居官歸來,購買垂柳在池邊栽植,供人們夏季乘涼。閒談中,人們常把“中舉”與“硯王池”聯繫在一起,引來眾人與張姓相鄰而居,後又有數人中舉,人氣漸旺,此地周圍商貿繁榮。上個世紀70年代興修水利,開挖滑老河,硯王池被填平。
五、千年銀杏樹
老集北頭有一棵唐代中期所植的古銀樹,枝繁葉茂,樹高十餘米,三人合抱不及,樹冠照地一畝有餘。相傳它與臨泉西關外那棵銀杏樹為兄弟樹,此樹為弟,它是老集古老文明的象徵。據史書記載,此樹有千年歷史,雖經受成千上萬次暴風雪雨的襲擊,如今卻依然挺拔茂盛。相傳清朝初年,有一書生赴京趕考,愛妻相送,二人在此樹下分手,臨別竟把攜帶的東西丟在這裏。當位書生中榜後回到家中又問起愛妻前日所帶東西,於是急忙再次來到銀杏樹下,竟發現東西還在,當即商定,在這裏唱大戲三日,頌揚這裏道不拾遺的純樸民風。從那時起,老集一帶的百姓們,誰家發了大財,誰家學子榜上有名,總要在這裏唱大戲以示慶賀。改革開放以來,那些從事經商的大款,運輸大户,酒店老闆等在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八老集古會期間,都請大戲,放電影,在銀杏樹下祈福,一是感謝黨的富民政策,二來豐富當地百姓的文化生活。
六、漂來的石磙
老集東5公里,李湖村寨溝外側有一巨大石磙,重達3噸,紅色,人稱紅石磙,在距此石磙南400米處大塘內有一石磙,青色,重量比前者略小,人稱青石磙。當地人把青紅兩石磙稱着“兄弟石磙”。這時石磙在昆有100餘年歷史。
李湖是平原地帶,周圍數萬裏無山,在當時交通運輸條件下,如此巨大石磙是怎麼到李湖的,至今是個迷。相傳,100多年前,淮河發大水,這對石磙隨水從東南方漂來,行至李湖水落,擱淺此地。奇怪的是,青石磙所在的大塘,無論如何幹旱,永不幹涸,紅石磙所在在位置溝渠密佈,常是兒童玩耍之地,誰家大人找不到孩子站在紅石磙上大喊三聲,孩子立即應聲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