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虎耳

鎖定
老虎耳,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中華錐花Gomphostemma chinense Oliv.的全草。分佈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具有益氣血,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毒之功效。常用於氣虧血虛,風濕痹痛,拘攣麻木,刀傷出血,口瘡。
別    名
山繼谷
棒絲花
棒紅花
白臘鎖
中藥名稱
老虎耳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唇形科
錐花屬
中華錐花
分佈區域
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採收時間
7-8月
用    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

老虎耳入藥部位

全草。

老虎耳性味

味苦,性涼。

老虎耳功效

益氣血,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毒。

老虎耳主治

氣虧血虛,風濕痹痛,拘攣麻木,刀傷出血,口瘡。

老虎耳相關配伍

1、治斷指:中華錐花葉適量。口嚼爛,調梅片少許,敷患處。(《廣西民族藥簡編》)
2、治刀傷出血:中華錐花葉適量。口嚼爛或搗爛敷患處。(《廣西民族藥簡編》)
3、治口瘡:中華錐花葉適量。水煎,洗口腔。(《廣西民族藥簡編》)

老虎耳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老虎耳採集加工

7-8月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

老虎耳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4-80cm。莖直立,上部四稜形,下部近木質,密被星狀絨毛。葉對生;葉柄長2-6cm,密被星狀絨毛;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3cm,寬2-7cm,先端鈍,基部鈍和圓形,邊緣具不等大的粗齒或幾全緣,上面密被星狀柔毛和鈍或圓形,邊緣具不等大的粗齒或幾全緣,上面密被星狀柔毛和短硬毛,下面密被星狀絨毛。聚傘花序具4-多花,單生或組成圓錐花序,腋生或生於莖的基部,苞片形或披針形,長11-16mm,下面被星狀短毛;小苞片線形,長度不超過苞片,花萼狹鐘形,長12-13mm,外面密被星狀毛,萼齒5。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淺黃或白色,長約5.2cm,外面疏被微柔毛,內面無毛,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倒卵形,邊緣為不規則波狀,側裂片卵圓形,邊緣微波狀;雄蕊4,前對較長。具微柔毛,藥三稜形,長約4mm,褐色,具小突起。花期7-8月,果期8-12月。

老虎耳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60-650m的山谷濕地密林下。分佈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老虎耳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葉:治刀傷出血,斷指,口瘡。”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