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苗文

鎖定
老苗文系苗族先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苗文。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老苗文未能統一,大多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中文名
老苗文
使用民族
苗族
現    狀
停用

老苗文類型

老苗文湘西苗文

湘西苗族創造的3種方塊苗文,“板塘苗文”、“老寨苗文”和“古丈苗文”。方塊苗文是漢字文化圈內的借源文字,借用漢字的音、形、意,將漢字進行拆組,大量地借用漢字標音。
抗日戰爭時期,湘西苗族學者石啓貴運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今吉首)苗語語音為基礎,創制了苗族拼音文字,以後又在此基礎上,簡化為"速記苗文"。同時期,貴州松桃苗族教師龍紹華曾運用國際音標編寫東部方言的苗文課本(稱"紅苗語課本"),對學生講授。

老苗文雷公山苗文

20世紀30年代,苗族聚居區中心地帶的貴州雷公山發現的這一塊殘碑,被稱為“苗文碑”。現存貴州省博物館。其字形為仿漢字隸書。據《雷山縣誌》記載,該碑前築台三層,用青石砌成,高2米,寬1.5米,已損毀。八十年代,該縣文物管理所收集到幾塊予於保存。縣誌有其文字拓片圖,共28個字,其中有4個字殘損。

老苗文城步苗文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陡衝頭村,有3塊寫滿“天書”的石頭,它們有的在開闊的田坎上聳立,有的被泥沙和灌木掩埋,有的因遭風雨侵蝕而斷裂橫卧於草叢中……這些石頭上所刻的“天書”似畫非畫,似篆非篆,難以辨識。正因它們藏身在海拔較高、交通極其偏僻的南山山腰,故得以保存至今。
2011年,城步縣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了這3塊石刻,並向省、市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了彙報。湖南邵陽市文物局組織專家對石刻上的文字和現存少量古苗文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後,確認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失傳了兩個半世紀的城步古苗文。古苗文字石刻在湖南省內外尚是首次發現,對研究我國苗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義。
城步苗文 城步苗文
文獻資料記載,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歷經數千年的5次大遷徙後,現只保留了苗族語言,而丟失了苗文字。城步苗族則很好地傳承了苗族語言和文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城步苗文仍在廣泛使用。清末文人陸次雲所著的《峒溪纖志》中就曾專門保留了兩章,來描寫城步苗文。
城步苗文後來何以被人淡忘?
據清代《寶慶府志》、《城步縣誌》和《清代前期苗民起義檔案史料》等文獻記載,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七月,城步爆發了以苗族頭領粟賢宇、楊清保領導的大起義。這次起義長達3年之久,聲勢浩大,但終因寡不敵眾於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敗,粟賢宇、楊清保被捕並在北京遇害。在這次苗民起義中,苗軍運用苗文印製了大量的文告、手札、書信、印信和圖章,這些苗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無句讀可尋”,只有苗軍能識。起義被剿滅後,乾隆皇帝特意下旨:“從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銷燬,永禁學習。”於是,清朝官兵對苗族居民挨家挨户進行搜抄、清查、銷燬,永遠嚴禁城步苗民學習和使用苗文,從而導致城步苗文在湘桂黔邊境消失,至今未有傳承。 [1] 

老苗文化屋苗文

清末黔西縣化屋鄉苗族楊維舟用漢字偏旁部首創制過苗文。

老苗文注音字母苗文

威寧縣苗族張約翰等人根據傳統整理過兩套苗文符號。民國初年,英國傳教士胡託(M.H.Hutton)在黔東南的旁海鎮(現凱裏市轄)傳教時,也創制了一種苗文,這種苗文以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1918年公佈的國語注音字母為基礎,以旁海苗語為標準音,故稱"注音字母苗文",當地教會曾用之翻印了大量宗教讀物,該文字先早已銷聲匿跡。

老苗文伯格里苗文

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里(SamuelPollard)為傳教的需要,在漢族傳道員李斯提反和苗族知識分子楊雅各等人的協助下,運用苗族前輩整理的符號和拉丁字母,以石門坎為標準音點創制了拼音文字,並在川黔滇苗區推行。這種拼音文字稱“柏格里苗文”或“石門坎苗文”,亦稱滇東北老苗文。
柏格里等人對於這一發明非常滿意,他們曾經自豪地説:“這種發明很成功。”
老苗文主要適用於貴州省畢節地區、安順地區、六盤水市和雲南省昭通地區、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操滇東北次方言的苗族,這部分苗族有35萬多人,熟悉這種苗文的苗族有5萬多人。當今主要是信基督教的苗族羣眾使用,一些知識分子和幹部也掌握。用滇東北老苗文出版的書有《聖經》、《讚美詩》、《馬太福音》和《花苗新課本》。《花苗新課本》先後印發1.5萬冊。川南、黔西北操川黔滇次方言信教的苗族也曾用滇東北老苗文翻譯出版過《聖經》、《馬太福音》。
滇東北老苗文屬自創符號與拉丁字母混合的拼音文字,每個音節由一個大字母和一個小字母組成,大字母為聲母(共32個),構成文字的主體,小字母(共37個),為韻母,寫在大字母的上方或右上角或右側或右下角,以小字母位置的高低來表示聲調。

老苗文消亡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大部分老苗文都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沒能傳承下來。

老苗文新苗文的誕生

195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語言進行調查。
1955年,初步將苗語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及滇東北(又稱北部)四個方言,並提出《苗語調查報告》。
1957年7月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的“關於民族語文工作座談會”中,將上述四大方言名稱修定為:中部方言改為黔東南方言(或稱黔東方言),東部方言改為湘西方言,西部方言改為川黔滇方言,北部方言改為滇東北方言。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規定上述苗語四個方言的文字方案,都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此外,老撾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的創造的拉丁苗文。老撾戰爭後,這種苗文被逃難的老撾苗族帶去全世界,逐漸形成”國際苗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