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舍舊居

鎖定
老舍舊居暨中華全國文藝屆抗敵協會北碚辦公處 [1]  ,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老舍先生抗日戰爭期間在碚定居的寓所,是國內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
中文名
老舍舊居
景點級別
國內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
人    物
老舍
始    建
1940年6月

老舍舊居發展歷史

老舍舊居 老舍舊居
該房屋建於1940年6月,原為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住所,1940年8月林先生離碚將此房捐贈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為辦公處,1940年春老舍先生來碚組織文協工作,1943年定居於此至1946年赴美講學。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裏,老舍先生創作了大量抗戰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説《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八方風雨》、《民主世界》;短篇小説《一筒炮台煙》、《貧血集》等;話劇《桃李春風》、《王老虎》、《張自忠》等,以及散文、雜文、詩歌、曲藝等共計百多萬字的作品。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重慶總會被日機轟炸,總會的活動大部分在北碚舉行,使之成為抗戰後期重慶乃至全國文化活動中心,常來此的主要有梁實秋、以羣、郭沫若、田漢、艾青、光未然、姚逢子、肖紅、趙清閣等文化名人。
在抗戰中,老舍先生在生活極端困難和複雜的情況下,為抗戰、為團結、為人民大眾的利益,作出了貢獻;他為人的凜然正氣、坦誠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不朽的作品也將彪炳史冊。
1992年3月1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審定北碚老舍舊居為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舊居主要景點

老舍舊居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國後購置的,這是一座北京舊式小院,小小的黑門坐西朝東,進門為一小院,只有兩間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東西各有三間廂房,現闢為展室,從第一篇小説《小鈴兒》到最後一部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説《正紅旗下》老舍先生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薈萃其間,再現了先生一生的創作成就。北房三間,左右各一間耳房,現為原狀陳列,展示了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在這不大的客廳裏,曾聚會過很多文化名人,周總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邊的沙發上,與先生親切交談。東次間為卧室。西耳房即為老舍的書房兼工作室,書房小而樸素,硬木鑲大理石書桌上至今還擺放着老舍喜愛的幾件文玩:一枚齊白石為他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將軍贈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漁書畫硯”。就是在這間小屋裏,從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寫下了《龍鬚溝》、《茶館》和大量曲藝、雜文、論文、詩歌、散文。
老舍喜愛養花,寫作累時,便到院中賞花,院中的柿樹也是他親手栽下的,綠葉叢中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小院因此得名。

老舍舊居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格局,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內容豐富多彩的《老舍的生活與創作》展覽,形成老舍紀念館自有的顯著特色。老舍紀念館的大門坐西朝東,一進大門有一座灰色磚影壁和兩間南房;進二門,迎面是一座北京現在已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轉過影壁,便到了紀念館的主要部分。院中正房三間,明間和西次間為客廳,東次間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書房,現已按原貌對觀眾開放。院中的西房和東房現為第一、二展廳,主要通過大量珍貴的手稿、圖書、照片及生前遺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與創作歷程。老舍紀念館以保護故居和藏品為基本工作任務,緊緊圍繞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寫了一輩子北京。”這個主題,推出適合中小學生的臨時展覽,以豐富展覽內容。

老舍舊居作家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鬚溝》等。

老舍舊居景區服務

固定陳列:老舍生活原狀陳列、《走進老舍的世界》展覽。
服務設施:路邊有收費停車位、館內無餐廳。
門票價格:全免費,參觀須提前預約。
預約需求:參觀請提前一天以上預約。
人數限制:50人。
休息日:週一閉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