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樹

(元好問詩作)

鎖定
《老樹》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細緻生動地描寫了北國清峻的秋景,同時抒發了詩人迫於戰亂,漂泊異鄉的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語,以否定語來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為強烈的藝術效果。
全詩構思佈局精巧玲瓏;起承轉合,井然有序。 [1-2] 
作品名稱
老樹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出    處
《遺山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老樹作品原文

老樹
老樹高留葉,寒藤細作花
沙平時泊雁,野迥已攢鴉
旅食秋看盡,行吟日又斜
千戈正飄忽,不用苦思家。 [2] 

老樹註釋譯文

老樹詞句註釋

①寒藤:深秋開花的蔓生植物。
②泊雁:停留歇息的雁。鴻雁是隨季節變化而遷徙的鳥,秋天由寒冷的北方飛往南方避寒,春天再由南方飛回北方。
③野迥(jiǒng),無邊的原野。迥,遙遠,引申為遼闊。攢(cuán):聚集,集中。
④旅食:寄居外鄉謀生。
⑤行吟:在漫步行進中歌吟。
⑥干戈:盾和戈,古代的兩種兵器,這裏用來指戰爭。飄忽:浮動,指戰爭正在進行。 [3] 

老樹白話譯文

瑟縮的老樹高高地留着殘葉,耐冷的藤蘿細細地結着紫花。
水邊平坦的沙灘,時時棲息下遠來的大雁,莽蒼遼闊的原野,已經聚集着暗歸的烏鴉。
在旅居他鄉的日子,孤寂的清秋眼看過盡,在漫步歌吟的時候,血紅的太陽又已西斜。
戰爭的風雲,正在迅疾地席捲大地,漂泊的人們,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 [1] 

老樹創作背景

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詩人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鄉鎮(今河南宜陽西),隨後便出遊洛陽。恰逢蒙古兵攻破潼關,侵入河南,先向東進軍至閿鄉,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擄掠。詩人因而輾轉漂泊,於秋末在客途中寫下這首詩作。 [1] 

老樹作品鑑賞

老樹文學賞析

該詩前四句寫秋景,後四句寫感嘆。時為深秋,山中古老的樹木,黃葉已飄落殆盡,只有高高的梢頭尚有殘留,在秋風中瑟瑟作響。有些細瘦的藤蘿纏繞在古樹上,在寒風中開着小花,顯示着頑強的生命力。水邊的沙岸是那麼平坦,不時有北來的大雁在上面棲息,集聚力量,準備南飛。寒鴉也從廣闊的原野上披着夕陽之色飛歸山中,聚集在古樹上,叫聲深沉而悲悽。老樹、寒藤、平沙、泊雁、曠野、攢鴉構成了一幅北國的秋景圖,給人一種草木零落的悲秋之感。詩人選擇這些景物作為描寫的對象,是因為避難山中的他此時的審美心理最能與這些容易引起悲感的物象融合,悲秋之物和悲傷之懷一碰撞,便形成了這些特定的意象,構成了帶有悲悽色彩的圖景。當時,詩人剛從老家遷居三鄉,用這“旅食”兩個字概括其生活遭遇很恰當。“秋看盡”是對前四句描寫的點破,直説寫詩的時間是秋將盡、冬將來的九、十月之交,正與詩人避兵女幾山的行蹤吻合。“日又斜”不僅僅是為了點明時間,太陽落山時分,更重要的是一個“又”字,表明詩人在此戰亂時起、人生多難之時,在山中度日如年,無可奈何,只好一個人行吟山間,送走了一個黃昏又一個黃昏。
詩人孤獨的身影、艱難的步履,聽到了那悲愴的吟唱、深沉的嘆息。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干戈正飄忽”造成的。這句詩概括了當時蒙古兵屢屢進逼、戰火連年不斷的局勢,也指當年蒙古兵和西夏兵聯合攻下潼關,侵入汝、嵩地區,直逼汴京的突發事件。正因為這樣,詩人在離開老家遷居河南三鄉鎮,又臨時避兵女幾山。家鄉淪陷,關山千里,干戈時起,戰亂不息,詩人此時是國破家危,有家難回,因此也就“不用苦思家”了。而究其實,詩人此時的心情正是苦苦思念家鄉,不然還説什麼“不用”,這是用否定的語氣表明肯定的意思,收到了更為強烈的藝術效果。
該詩抒發的是詩人迫於戰亂,漂泊異鄉的感慨,表現的是詩人羈旅生活的悲情愁緒。該詩在藝術上的巧妙之處,是沒有直接地説愁道悲,而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的內心感受的。一是景寓情。首聯:“老樹高留葉,寒藤細作花。”筆法一粗一細,景物一大一小,但無論粗細大小,都景中有情,隱約可見。這裏的高樹老衰,殘葉蕭瑟;藤蘿蔓伸,細花微結,無不是秋天的景物,構成一個蕭瑟悽清、使人情鬱心沉、愁緒頓生的境界,而這些景物中正寄寓了詩人的主觀感受。二是情生景。次聯:“沙平時泊雁,野迥已攢鴉。”一寫泊雁,一寫攢鴉,二者俱是詩人眼中之景,是詩人思念故園渴望安定的情感的外化,是經過詩人主觀情感過濾擇選的景。“雁”可“泊”,“鴉”能“攢”,而詩人卻如無家“雁”,失羣“鴉”,四處飄零,無家可歸,一種人不如鳥的情感油然而生。泊雁、攢鴉兩種景物,就是詩人這種情感映射的結晶。三是景情諧。該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老樹殘葉,寒藤細花,平沙泊雁,曠野攢鴉這些悽清蕭瑟的景與詩人由遭逢戰亂,漂泊無依的生活所產生的那種悽苦暗淡、欲求依傍的情愫是十分相諧的。如果説景是“形”,情是“神”的話,那麼這首詩就是形神兼備,情與景妙合無垠的了。更何況,該詩首聯的景與三聯的情相合,次聯的景又與尾聯的情互映,在景和情的融合上,也達到了細意熨帖、針跡天成的境地。 [4] 

老樹名家點評

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張毅《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中)》:“雖説不用思家,實則思鄉之苦已溢於言表。” [5] 
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審宋紅《中國古代詩歌精華(下)》:“詩之沉鬱格調近於老杜。” [6] 

老樹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7] 
參考資料
  • 1.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15-17頁
  • 2.    (金)元好問著.《元好問集》:三晉出版社,2008.08:第49-50頁
  • 3.    龍德壽編選.《元好問薩都剌集》:鳳凰出版社,2011.12:第29頁
  • 4.    齊存田著.《遺山詩詞賞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09:第32-34頁
  • 5.    羅宗強,陳洪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 中》: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第426頁
  • 6.    成志偉主編;宋紅選注.《中國古代詩歌精華 下》:重慶出版社,1997.10:第185-186頁
  • 7.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