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於村

鎖定
老於村隸屬於山東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位於龍居鎮政府駐地西十公里處,黃河大壩東側,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面積1210畝,全村人口1180 口,324户。
中文名
老於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
地理位置
龍居鎮政府駐地西十公里處
人口數量
1180 口
耕地面積
1210畝

老於村村名由來

據考明洪武二年,王氏由直隸省棗強縣遷於此地立村,取名老於村,沿用至今。
老於村
1980年,因黃河南展拓寬工程,全村遷於黃河大壩東側房台定居,此地系黃河口,商旅絡繹。為銘記先輩創業之艱辛,啓迪後世,勵精圖治,以歷史以流之。 [1] 

老於村村莊建設

該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村兩委成員的齊心協力、開拓創新下,在全村村民的辛勤努力下,該村社會事業也發展迅速,合理規劃了住宅區和養殖區,修建了排水溝。村莊周圍種植了綠化樹木,建成了文化大院,使村民有了學習科學文化和休閒場所。

老於村經濟概況

老於村村景 老於村村景
該村利用緊鄰黃河的優勢,發展了部分水產養殖業,因地制宜發展速生楊、西瓜等特色產業,使該村經濟發展猛進,人均收入達1500元以上,羣眾生活有了顯著提高。
通過創新思路,村內因地制宜,發展速生楊170畝、無公害種植西瓜面積50畝。為了更好的發展這些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支部加協會加農户”,以新型農村生產經營規模,極大程度的促進了農業增收。

老於村特色產品

截至2006年,老於村無公害西瓜種植面積50畝,西瓜長勢良好,單個8斤左右,成熟期90天,早期加地膜覆蓋,提前上市,深受顧客歡迎。龍居鎮麻灣牌黃河口西瓜是山東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2001年北京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國家級名牌產品。 [2] 

老於村文明建設

該村結合市區創建小康文明村活動的開展,該村以多種形式教育羣眾更新觀念,轉變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羣眾的文化素養,努力把老於村建設成為社會和諧的新型小康文明示範村。

老於村財務公開

發佈時間:2007年12月11日
自從龍居鎮實行雙代管理以來,該村500元以上開支都必需由村兩委和理財小組通過,1000元以上的開支由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後經支部書記、村主任簽字和理財小組蓋章同意後,由報賬員每月20-25日到鎮核算中心報賬,每月5日用紅榜在公示欄公佈。 [3] 

老於村村委會

老於村村委會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共有三人組成。王方桂同志擔任村委主任,村委委員由王福榮、王玉存組成。其主要職能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帶領羣眾調整產業機構,發展農村經濟,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呈現村美、民富、風正的良好局面。
2006年以來的主要活動有:
2006年1月10日,召開村委會議,會議主要議題是討論制定2006年工作計劃,會議由村委會主任王方桂同志主持,會議研究決定從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制定了一定的措施,以有力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主要任務。
2006年4月17日,召開村委會會議,會議由村委會主任王方桂同志主持,村委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研究決定修理自來水管道設施的人員10名、款項5000元等,計劃5天內完成。 [4] 

老於村黨支部

老於村黨支部由3名黨員組成,黨支部書記1人,支部委員2人。全村黨員平均年齡45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人,初中以上15人,小學20名,納新2名。
2006年以來的主要活動由:
2006年1月9日,召開黨支部會議,會議主要議題是討論制定2006年工作計劃,會議由黨支部書記王方桂同志主持。
2006年4月15日,召開黨支部會議,會議由黨支部書記王方桂同志主持,村委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研究決定修理自來水管道設施的人員、款項等,計劃5天內完成。 [5] 

老於村政務公開

發佈時間:2007年12月11日
該村村內大事都是由村黨支部、村委會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通過,通過廣播和公示欄及大字標語進行宣傳,做到家喻户曉、高度透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