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宝山城位于上海市浦东高桥镇东北2公里高三港西岸,是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平江伯陈瑄主持修筑的航海导航设施。初为人工土山,山顶设烽堠及庙宇,永乐帝亲撰碑文记述其导航功能,现存御碑藏于高桥中学校园 [3-5]。该山于万历十年(1582年)坍入海中,存世约150-160年 [3]。
明万历四年(1576年)于原址西侧建宝山城,设四门及防御设施,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坍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新城,雍正十年(1732年)因海溢损毁,现存南门城洞残垣及老城隍庙大殿遗迹。部分筑城石刻仍留存于当地民居,城墙遗址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3-4]。
- 中文名
- 老宝山城
- 位 置
- 浦高桥镇东北2公里,高三港西岸
历史及构造
播报编辑
初筑时距海1.5公里,以巨木为桩,垒土而成。山筑成后,林木蓊郁,山顶肯嘱海颈平旷,建龙王庙、观音殿,春日香信,游人催定泪如织。明初,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逐步开展,此山之筑实为海运需要。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去壳牛时(1413年),山已筑成。其船队由扬子江转海而南,望此(宝山)为往来收泊之准。明永乐兵记汽帝为筑宝山作记,泐石为碑。中云:“今年春,及命将士相地之宜,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档元,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于是咸乐其便。”但至明正统年间(1436一144体旬捉9厦故捆年)已成为一座荒山,出现了好几只谅堡老虎窜跃其间,后来竟绕舍,先后有65人葬身虎口。千户王庆及县巫张鉴奉命带领上千兵丁,才把虎消灭。张鉴根据亲身经历写了《宝山杀虎行》的记事诗,其中有句:“食其肉今刳其肠,行人聚观集如市,歌者快者声琅琅。居民从兹称乐业,鸡豚犬冢始安康。” [1-2]
相关历史
播报编辑
明万历十年(1582年),山基坍入海中,渔人辄得巨木于原基之下。此山先后存在150—160年。当年永乐皇帝所立之碑,今存高桥中学校园。
万历四年(1576年),当宝山未坍之时,右参政兵备王叔杲筑宝山城在宝山之西,二岁而成。城周长495丈,高2丈6尺2寸,四门皆建楼,敌台、窝铺、吊桥、护城壕等俱备,为驻兵海防之所。此城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坍没入海。坍没前,许多建筑陆续被拆除,今老宝山城农民家中藏有关于筑城的石刻一块,文曰:“万历戊寅吉旦,督工官镇江卫经历,余姚苏□礼□□,管造居民吴应麟、沈国秩、朱□□、邹□□、黄燕翊。”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今高桥镇东北2公里处,又筑城一所,方广4.3公顷,雉堞楼格咸具,专为防海驻兵之处。清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宝山城内守备署倾圮,现尚存南门城洞残垣、老城隍庙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