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子衍

鎖定
《老子衍》是明末清初王夫之創作的註釋著作。
作品名稱
老子衍
作    者
王夫之
創作年代
明清之際
類    別
註釋著作

目錄

老子衍船山自序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傳異説,逮王輔嗣、何平叔合之於乾坤易簡,鳩摩羅什、梁武帝濫之於事理因果,則支補牽會,其誣久矣;迄陸希聲、蘇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竑、李贄之流,益引禪宗,互為綴合,取彼所謂教外別傳者以相糅雜,是猶閩人見霜而疑雪,雒人聞食蟹而剝蟛蜞也。老子之言曰“載營魄抱一無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衝氣以為和”,是既老之自釋矣。莊子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是又莊之為老釋矣。舍其顯釋,而強儒以合道,則誣懦;強道以合釋,則誣道;彼將驅世教以殉其背塵合識之旨,而為蠹來茲,豈有既與!夫之察其悖者久之,乃廢諸家,以衍其意;蓋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矣,見其瑕而後道可使復也。夫其所謂瑕者何也?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則不公;偶見而樂持之,則不經;鑿慧而數揚之,則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故於聖道所謂文之以禮樂以建中和之極者,未足以與其深也。雖然,世移道喪,覆敗接武,守文而流偽竊,昧幾而為禍先,治天下者生事擾民以自敝,取天下者力竭智盡而敝其民,使測老子之幾,以俟其自復,則有瘥也。文、景踵起而迄昇平,張子房、孫仲和異尚而遠危殆,用是物也。較之釋氏之荒遠苛酷,究於離披纏棘,輕物理於一擲,而僅取歡於光怪者,豈不賢乎?司馬遷曰”老聃無為自化,清淨自正”,近之矣。若“猶龍”之嘆,雲出仲尼之徒者,吾何取焉!歲在旃蒙協洽壯月乙未,南嶽王夫之序。 [1] 

老子衍旨趣

《老子衍》作於王夫之37歲(公元1655年)時,關於作《老子衍》的旨趣,王夫之在《老子衍》自序中有清楚的剖白:
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傳異説,逮王輔嗣、何平叔合之於乾坤易簡,鳩摩羅什、梁武帝濫之於事理因果,則支補牽會,其誣久矣;迄陸希聲、蘇子由、董思靖及近代焦竑、李贄之流,益引禪宗,互相綴合,取彼所謂教外別傳者以相糅雜,是猶閩人見霜而疑雪,洛人聞食蟹而剝蟛蜞也。……夫之察其悖者久之,乃廢諸家,以衍其意;蓋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矣,見其瑕而後道可使復也。
從這裏可以看出,王夫之作《老子衍》首先是要抉發《老子》原義。他認為,歷代著名的《老子》註疏多歪曲《老子》原義,如何晏王弼以玄學注老,鳩摩羅什、梁武帝以佛教義理注老,陸希聲、蘇轍等以禪宗注老。王夫之不滿意此等方式,他自定的原則是,深入《老子》之中,研究其真實思想,找出老子著作此書的緣由,並説出其缺失何在,而説出其缺失則正道自見。
《老子》的缺失最重要的是三個方面,一是老子有見於凡俗之鄙陋、淺薄,故意提出相反之論,以顯出自己的超脱。因是有激而故反之,所以又陷入相反的一偏。有陷溺就不公。二是老子對一些方面偶有所見,就將此偶見持為一般原理,以為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而因所倚所持多為偶然之見,非為正道,故“不經”。三是老子歷記成敗教訓,有一些慧識,而穿鑿之以為歷史通則並數數張揚,這將招致禍害。王夫之認為,總的説,老子之道貌似玄奧,歷來研究它的人也以玄奧的文理詮釋它,但實則老子之術比起儒家之道來甚淺。儒家之道的核心,在王夫之這裏,就是“文之以禮樂以建中和之極”。中和之極是儒家的形上學,是治人事天的最高原則,其依據則為太極、天、皇極、命、道、理、中和等哲學範疇。禮樂是它的具體表現。禮樂貫徹於上至國家,下至家庭、個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文”。此文統指文治、文采、人文化成等。在王夫之看來,這些方面才是真正深刻的,這個深刻表現在從天道到人事、從知到行、從物到心的一切方面。這個深刻是老子所夢想不到的。
《老子》之旨究在何處?司馬遷的一句話“老聃無為白化,清淨自正”庶幾近之。王夫之在《老子衍》中對老子的解説與評論,多就此點發揮。進一步説,老子之旨具體表現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本體論。“ 衝氣以為和”的宇宙論,和“載營魄抱一無離”的修身治國論,這三個方面是《老子》對自己宗旨的詮釋。如用莊子韻話來為《老子》宗旨做註腳,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形,緣督以為經”(《莊子·大宗師》)一語即可概括。以上所説的“激俗而故反之,偶見而樂持之,鑿慧而數揚之”多從老子學説的形式上着眼,若從內容上説,似乎在“知白守黑”,“欲取先與”這個方面,王夫之將此視為陰謀機詐之術。這一點王夫之在《老子衍》中雖未明確道出,但在他晚年解説《莊子》時,在老與莊的對比中數次稱説此意。如《莊子解·天下》關於莊子一節的評論説:
莊子之學,初亦沿於老子,而“朝徹”、“見獨”以後,寂寞變化,皆通於一,而兩行無礙,其妙可懷也,而不可與眾論論是非也;畢羅萬物,而無不可逍遙;故又自立一宗,而與老子有異焉。老子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知者博大而守者卑弱。其意以空虛為物之所不能距,故宅於虛,以待陰陽人事之挾實而來者窮而自服;是以機而制天人者也。《陰符經》之説,蓋出於此。以忘機為機,機尤險矣!若莊子之兩行,則進不見有雄白,退不屈為雌黑;知止於其所不知,而以不持持者無所守。……其高過於老氏,而不啓天下險側之機,故申、韓、孫、吳皆不得竊,不至如老民之流害於後世。
詳味此段大有深意的話,可知,第一,莊子之學出於老子而勝於老子。王夫之認為,莊子之學本沿老子守柔謙下、清淨自守之學。但莊子拋棄了老子的道的超越性,對老子的理想人格加以體悟、提升,作為本體的指代符號,即所謂“朝徹”、“見獨”、“廖天一”、“未始出吾宗”等。莊子將此超越的本體與現象界的事物打通為一,使它們體現於一人之上,此之謂“寂寞變化,皆通於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