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老圩村,位於清溪鎮中部,距鎮政府1.8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鹿湖壩村、廈屋村。始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1922年,因當時清溪圩的當權者與清溪羣眾發生矛盾,地方紳耆發起集資另建農貿市場。後於1924年建成清溪新圩,老圩集市隨之廢置,故名清溪老圩。
- 中文名
- 老圩村
- 行政區類別
- 村
- 所屬地區
-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 地理位置
- 清溪鎮中部
明末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戎廳。民國時期,屬清溪鄉第四區第27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3—1986年,屬第七區清廈鄉、清溪人民公社清廈生產大隊、清溪區清廈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清廈管理區;1999年,屬東莞市清溪鎮清廈行政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427人,其中男性205人,女性222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10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人,主要分佈在蘇里南、美國、英國等國家。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橙、橘也有種植,盛產荔枝、龍眼。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內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模具、塑膠、皮具、服裝等,總產值佔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廈河路經過該村,清鳳路從旁經過。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90年代末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初通互聯網,2006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1個籃球場。
村內存有客家民居18座,始建於明末清初,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保存良好,有人居住。
村裏有武帝廟,建於清末,於2008年重修,供奉關帝、北帝、勝帝,村民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和六月二十四前往拜祭。
該村代表性人物:
傅天忠(1913—1944),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同年下半年在寶安縣平湖作戰中犧牲。
蔡福(1922—1946),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1946年在惠州作戰中犧牲。
- 參考資料
-
- 1. 老圩村 .東莞地情資料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9-14]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2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打黑除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