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丹江

鎖定
老丹江,距雷山縣城約5公里,海拔1325米的古城遺址所在地。據史料記載,清雍正初年,清廷為了擴大疆城,命雲貴川三省總督鄂爾泰在黔東南增設“丹江、清江、台拱、八寨、都江、古州”苗疆六廳,以加強對“化外之地”的統治。於是,丹江廳於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設立。廳城址位於距現在雷山縣城北面11.5公里的一座山頂上,苗名叫“也益”。雍正九年(1731年)建土 城,十一年(1733年)改建石城。廳城周長625丈,高1.4丈,有東南西北四門,東門稱佈德門,西門稱宣威門,南門稱撫遠門,北門稱向化門。
中文名
老丹江
外文名
laodanjiang
海    拔
1325 m
距雷山縣城
約5公里
坐    落
雷山縣西北面的一個峽谷

老丹江老丹江廳城

從雍正王朝到咸豐王朝,延續了一百二十多年曆史的丹江廳城,人丁興旺,市場繁華。當地老人介紹説,當時廳城已經發展到城內有一千多户,城外有八百户,人口共有6000多人,方圓百里,人們都到這裏趕場,進行物品交換。廳城內有一條主街直貫南北,還有一條非常繁華的飲食街,稱為“賣飯場”。廳城中設有文官衙門和武官衙門,兩座衙門遙遙相對,文武官衙的背後還有一條傍山而建,東西朝向,約500米長的街市,稱為“半邊街”。在廳城背後的山樑頂上,建有一座烽火台。距烽火台不遠的西南山樑上,建有兩座炮台,炮筒口分別對着往西北方向的凱里路口和往東北方向的西江路口。烽火台右側下方是一塊平地,稱為“營盤”,是當年駐兵的營地。距廳城一公里的下側方,是廳城駐軍的練兵場地,稱為“教場”。爬上也益山頂的烽火台,站在這裏,廳城四周盡收眼底,整個地形東南緩平,西北懸陡。往東可遠眺煙霧迷濛,時隱時現的苗嶺主峯雷公山。雷公山的山脈羣峯聳峙,如騰龍而下,與也益山連為一體。離也益山東面不遠處,有一座南北朝向的山峯,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橫卧在雷公山與也益山之間,稱為東山屏。南面羣山環繞,稱之為南屏,西靠也益山,北倚北建。彎彎曲曲,奔騰不息的巴拉河從大塘方向而來,流經雷山縣城,從也益山麓西南面往凱里方向流去。當年的文官衙門、武官衙門、半邊街、賣飯場、營盤、教場、街道以及屋基均已不復存在,已經開成了層層梯田或塊塊菜地。
清朝時期,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樣,受盡了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政治上被歧視、被奴役,經濟上受到苛捐雜税的剝盤,苗族人民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咸豐五年(1855年)春,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黔東南地區暴發了張秀眉、楊大六為首的苗族農民大起義,楊大六率領義軍圍攻丹江廳城。時任通判的嚴錫珍、參將烏爾滾誅蜷縮城內,終日掛免戰牌,不敢應戰。最終丹江廳城於當年九月十三日寅時被義軍攻破。通判嚴錫珍、參將烏爾滾誅、守備許維富、衞千總周開廣被殺死於城中,清軍死傷數以千計。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張秀眉、楊大六兵敗被俘,清軍又才重新攻佔丹江廳城。因為丹江廳城雄踞雷公山麓,扼住通往凱里、西江和榕江的要道,易守難攻被稱之為“黔東第一廳”。由於廳城毀於戰火,清廷於光緒二年遷丹江廳城到肇泰堡,即今雷山縣城,其名仍稱丹江,而原廳城址便稱叫老丹江。廳城搬遷以後,荒城常有盜賊出入,打劫行人。於是,廳城官衙便派丁兵駐守荒城,維持治安。現在,老丹江共有孟、吳、楊、謝、劉、許六姓,22户,115人,是丹江鎮教廠村的一個村民組。村民們互敬互愛,團結和睦,生活蒸蒸日上。

老丹江教廠苗寨

教廠苗寨,苗名叫歐方,坐落在雷山縣西北面的一個峽谷之中,幢幢吊腳樓房從也益坡之下綿延至山腳的河溝溪谷之中。
教廠苗寨距雷山縣城5公里,屬丹江鎮管轄。在1729年,清雍正皇帝派貴州總督張廣泗深入黔東南苗族地區,建立苗疆六廳,其中在雷山建立丹江廳,廳城就建在教廠苗寨的寨頂也益坡上,並駐紮有軍隊。在教廠苗寨與也益廳城之間隔有幾塊比較寬的連片稻田,官府便徵田作為訓練駐軍的教場,於是這個苗寨的名字也被官方稱作教場。清咸豐同治年間,張秀眉楊大六率領苗民起義軍,打破老丹江廳城。18年以後,張、楊苗民起義兵敗,老丹江廳遷城,而歐方苗寨的“教場”之名仍沿襲下來,而人們呼叫“教場”時,把“場”習慣讀成第三聲“chǎng”(普通話“場”“廠”同音,但在當地的方言中“場”“廠”的發音不同),於是“教廠”因此得名。但苗名仍叫“歐方”不變。
教廠苗寨共有214户,近800人。有三個姓氏,即李姓、範姓和滕姓。苗族本無姓氏,只有父子連名。清廷在也益山頂建丹江廳城後,居於廳城之下的教廠幾位村民,都到廳城中去做點小生意。其中一個是賣飯的,一個是專擔編草鞋的藤藤賣的,而另一個則是專賣李子果的。久而久之,廳城裏的人都呼他們為“老飯”、“老藤”“老李”,於是,教廠寨內便產生了三個姓氏,範、滕、李。雖然教廠有三姓,但都出於一宗。由於三姓同宗,一直以來,寨內是不能通婚的。結親嫁女,都要到寨外不同宗的村寨去找才行。
教廠寨民族節日與丹江鎮其他苗族社區相同,農曆六月份過吃新節,農曆十月份過苗年節,以及十三年輪迴的辰年過鼓藏節。過年時寨內仍以吹蘆笙、跳蘆笙舞作為娛樂,村民很有激情。看熱鬧的人多來自凱里的烏燒、季刀、擺底等苗寨。
同屬於教廠村的,還有一個叫東山屏的苗寨,共40户,李姓居多。它與教廠苗寨相隔一匹坡梁。吊腳樓坐落於山凹之中。樓房掩映在林木葱綠之間,如果不入寨內,根本想不到這裏還有一座神秘的苗寨。這裏村民中的李姓與教廠李姓同出一脈,所以節日習俗與教廠苗寨相同。
此地苗名為“曰拜”,即“豬凹谷”之意,因這
老丹江,它有着悠久的歷史,既記錄了雷山縣的建置史,也記錄了張秀眉、楊大六領導的苗族義軍抗清十八年的戰爭史。雷山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2月16日將老丹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已修通了公路。
老丹江是雷山縣歷史上設治建政以後留下的第一個人文景點,它與附近的苗寨連成一片,是鄉村旅遊中瞭解雷山歷史,觀賞民族風情,享受苗寨農家樂的好去處。